第三十七章 人生总有再聚首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王棣及聂胜琼二位当事人各怀心思,稍稍迟疑,宗沐抢着说道:“聂姑娘是王家小娘子的琴师哩。”

  “王家小娘子”指的是王未、王末姊妹,木头自认为光明正大的信息反而叫苏家姑侄想入非非:既是王家小娘子的琴师,怎地随着王棣来了杭州?奇怪也哉。

  数年前苏小妹及苏过跟随苏轼造访金陵半山园,结识了宗沐这位微雕小技师,成了玩耍在一起的小伙伴。宗沐最幼,比王棣还小一岁,不高不矮,身形适中,此次来杭州,最为欢喜,兄了当年的小伙伴,愈发的“蠢蠢欲动”。

  只不过他对聂胜琼的介绍却让聂胜琼及王棣有些微的尴尬。没奈何,王棣咳了声,解释道:“聂姑娘是家里的客座琴师,此次一并前来,一是游历,二来也是见见故友。”

  苏氏姑侄作恍然状,所谓“客座”,即客卿、供奉,与主家并无主仆关系,而是一些大家族重金聘请的技师,为族里后辈传授技艺、授业解惑。至于“访友”一说,初次见面,交浅言深,倒是不好细问。

  雨中不好多谈,众人坐上马车入城。

  透过轿窗望去,但见两丈宽的街道两侧商铺林立,各式建筑鳞次栉比,饶是雨天,亦是行人往来不绝,叫卖兜售声不断,好生热闹。

  彼时的杭州城,主、客户约二十万户百万人口,而酿酒业、丝织业、印刷业、瓷器业、造船业等更是给朝廷带来数百万缗的税收。《乾隆杭州府志·市镇》则记载:“然在北宋时已为闽商海贾,风帆浪舶之所归。杭州市镇之多,固不始于南渡矣。朝集暮散,递有废兴。”

  彼时的浙江富甲东南,经济在全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经济的富庶和文化的繁荣孕育了〈梦溪笔谈》这样的巨著,浙江造船、制瓷、纺织、造纸、印刷等手工业繁盛一时。杭州在有宋一朝超过了苏州和越州,成为当之无愧的“东南第一州”,杭州被称为“天堂”的时代就此开始。

  而之所以有“东南第一州“的美誉,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原其他地区惨遭兵祸,而杭州则独享太平清净,二是这期间杭州对水系的整治。如五代钱氏浩大的治理海岸石塘的工程,号称捍海塘,称得上是名至实归。因为五代以前,实在未有这样的雄伟工程。运河以及城内诸河也得到有力疏浚。到这时,杭州已经发展为东南中心,人口数全国第一,商税额全国第一。经济地理的优越条件,此刻愈发凸现得淋漓尽致。杭州位于杭嘉湖流域边缘,南接浙东,北邻浙西,凭借运河,出镇江以后北通淮泗;西面又与长江沿岸城市取得联系,远至成都、广州;南达温台海运乃至闽粤要道。

  海运昌,则城市盛,自古如是。

  一路上,苏过指指点点,说着杭州城的名景,如数家珍:“上塘河,又名上塘运河,上塘河是杭州历史上第一条人工河,最早由秦始皇开凿,俗称秦河。秦时称作陵水道,通钱塘江。当年秦始皇一统中国后,南巡会稽,自丹阳经临平到钱塘,走的就是这条水路……隋大业六年,隋炀帝下令开运河,上塘河为运河之南端,成为大运河进入杭州城的唯一通道。唐朝贞观年间,上塘河上始造古松老桥。到了本朝,上塘河亦称运盐河,正所谓是‘公家漕粮,源源北运,私行商旅,往来不绝。’……”

  “那河名清湖河,隋筑城以前,已有清湖镇,则此河之开盖甚古矣……唐以来,渐有人于河中浣纱,亦便有了‘浣纱河’之称了……浣纱河之水来自西湖,去岁父亲上《请开河奏状》曰:‘今西湖水,贯城入于清湖河者,大小凡五道,一暗门外斗门一所,一涌金门外水闸一所,一集贤亭前水笕一所,一集贤亭后水闸一所,一菩提寺前斗门一所。’这些水口皆吴越时开,用于防湖水暴溢,并借此浸灌城中诸河。菩提寺在钱塘门沿城而北,其水口引水入浣纱河下游……”

  数年未见,苏过变得善谈了许多,没了当年在姑姑面前的唯唯诺诺,果然是“每个胖子都是潜力股”么?

  不过,有他这么一路念叨,对这座杭州城倒是有了更深的了解。

  西湖么,只是本地人约定俗成的叫法,还未正式为官方所纳。

  去年七月,苏轼自请外调,任了这杭州知州,倒是想做些实实在在的事的。为官一方,自不可尸位素餐,所谓在其位谋其政,既主官于此,当然得为辖治百姓谋福祉。

  这半年来,这位大文豪四处调研,殚精竭虑的想做出些成绩来,真真鲜有闲暇之时。

  这不,连日降雨,苏知州心有所虑,四处寻察去了,生恐酿出些祸端来。

  是个干实事的好官啊,王棣暗暗赞叹。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