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一城一人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马车吱吱呀呀地沿着并不陡的山道盘旋而上,一直上到山顶,稍稍左转,方停了下来。

  山顶林木葱葱,尤以松、竹居多。森郁葱翠中围了处宅院,大抵有三亩见方,青砖黛瓦,低调简朴。

  这处便是“苏宅”了。

  苏过解释了一番,熙宁八年苏轼放任杭州通判,因喜此处幽静宜居,且可凌高远眺,便购了数亩土地营建别业;去年二度来杭,官职虽已不同,苏家却并未入住太守府,仍旧住在这凤凰山顶。

  这些日子政务繁忙,苏轼已是数日未返凤凰山,而是住在西湖湖畔的孤山临时寓所。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王棣赞叹一声。

  院落周遭,颇多青葱翠竹,只见苍翠挺拔的老竹,如同甲胄裹身的武士,而弯弯新竹,却又象柔情似水的少女,亦有那长在墙角的细竹,一蓬蓬,朝气风发,枝桠探出墙头,摇头晃脑,犹如淘气顽童,手舞足蹈。雨水清洗后的竹子,更是娇翠欲滴,赏心悦目。

  竹子的形态单一,但又姿态万千,翠绿的枝干通直,亦有那另类不走寻常路的,却也并不突兀,凭添几分趣动。

  空气中弥漫着的香味并不刺鼻,丝丝缕缕透过鼻翼,沁人心脾。人置身其中,便觉涤尽一切尘俗,更能驱走疲乏困顿,整个人都得以升华。

  竹子四季碧绿,生意盎然,虚心劲节,直竿凌云,有高风亮节之美称,被誉为画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也为岁寒三友(松、竹、梅)之一。古人爱竹如命,临窗庭院,三五株修竹苍翠挺拔别具诗意;傍溪彼岸,几丛绿竹临风摆曳深藏画意。由竹而生的万种风情激发了众多文人骚客的不尽遐思,文人爱竹、颂竹、咏竹,同样也爱画竹。

  王羲之之子王徽之,为人高雅,生性喜竹。有一次,他寄居在一座空宅中,便马上令人种竹。有人问其原故,他不予正面解释,“但啸咏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正所谓:静坐一室,放怀九春,怀若竹虚,风惠气清,因着追求“室有山林乐”,陈设往往无意,枯木野花,苍苔洞石,信手拈来,随意拾就。

  苏轼爱竹是出了名的,熙宁六年春,苏轼出任杭州通判时,从富阳、新登,取道浮云岭,进入於潜县境“视政“。於潜僧慧觉在於潜县南二里的丰国乡寂照寺出家。寺内有绿筠轩,以竹点缀环境,十分幽雅。苏轼与僧慧觉游绿筠轩时,写下《於潜僧绿筠轩》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此诗借题“於潜僧绿筠轩“歌颂风雅高节,批判物欲俗骨。

  而他另一首《竹》虽不甚有名,但其中所写“低昂中音会,甲刃纷相触。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亦是对竹子大赞特赞。

  东坡居士住处若是无竹,倒真是奇怪也哉了。

  苏过等人听王棣那一声叹,自然晓得其中之意,皆是笑笑,尽在不言中。

  仆人拿了雨具,将众人迎接庭院。

  这处院子与通行的宅邸并不同,进门便是庭落,稀疏有致地载插了竹木花草,间有奇石散落,幽雅自然,独独不见“俗”。

  竹木砖瓦搭建的屋子,彰显此间主人性情。整处建筑无进落叠递,更无时下精巧细腻、纤巧秀丽、注重装饰的建筑风格,真真是简约而不简单。

  客人们欣赏着此间景致,苏过引着进了堂屋,不无歉意的轻声说道:“父亲公务缠身,母亲身体抱恙,怠慢诸位了。”

  王棣等人自是不敢拿大,连称“不敢当”。

  “苏伯娘为尊,哪有抱恙见晚辈的理儿,当是我等前去拜望才是。”王棣方说罢,便听苏过唤了声:“云姨,客人到了。”

  抬眼望去,一个黛眉轻扫、清新洁雅年约三旬的清丽妇人正笑吟吟的从椅子上起身迎接:“王家三郎,数年不见,已成大人了。”

  王棣眨了眨眼,深揖作礼:“云姨却是一点都没变,仿若昨日。”

  清丽妇人笑道:“嘴儿却是更甜了。”

  聂胜琼等先前听王棣提过这妇人,也是纷纷行礼。

  妇人见了聂胜琼,眼睛一亮,赞了声:“好俊的小娘子。”

  这“云姨”便是苏轼的妾室王朝云,数年前去过金陵,是老熟人了。

  自古才子多风流,苏轼也不例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