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大宋名人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李清照是随着父亲李格非前来杭州的。

  神宗熙宁九年,李格非考中进士,继而走上仕途,在文化教育部门任职,担任校书郎、礼部员外郎等,负责考试教育,汇编每日事务。

  但其时正值变法改政,朝中党争纷起,新旧两派都用尽手段打击敌党。由于李格非与苏轼关系密切,而且还有当年不肯编写《元佑诸臣章疏》的“政治错误”,被流放到当时的偏远之地象郡,政治上跌入了低谷。

  其后,李格非复出,担任了一个闲职,不久,回齐州闲居。

  元丰八年九月十三日,李格非为已故同里人、家住明水以西廉家坡村的齐鲁著名隐士廉复撰写《廉先生序》一文,述其平生,证其为人,传其不朽。

  元祐元年,官太学录。他专心着述,文名渐显。元祐四年,官大学正。

  所谓“大学正”,即国子监学正,国子监所属学官,协助博士教学,并负训导之责。

  这,自然也是闲职,但也正好安心治文。

  这数年,同在京师,李格非终以文章受知于苏轼,事苏轼为师,很为先生器重。

  三月末,李格非告假留职,携女一路舟车,游历至杭州,停留月余不去,乐不思蜀。

  在汴京时,聪明伶俐的李清照多有出入苏府,早已是苏家上下宠爱的后辈。

  只是,王朝云以不到三十的年龄成了“师婆”,真真是“未老先衰”了。

  好在十七岁的苏小妹并没有成为“师婆”,而是“静嘉姑姑”。

  破案了有没有?王棣终于得晓苏小妹的闺名,暗想,以苏门之风,为小娘子取个清新文风之名才是正理呢。

  一直以来,苏过因尊长者讳,不肯告知苏小妹名字。就便苏小妹书信中也以“姑姑”自称,搞得王棣徒呼奈何。

  李清照的一声称呼,让本尊有些羞恼,快速的瞥王棣一眼,作恶狠状。

  “静嘉”之名自是出自《诗·大雅·既醉》中的“其告维何?笾豆静嘉。“静嘉”,意为洁静美好。

  嗯,名不符实哪,美则美矣,却是瞧不出“静”来。童年阴影挥之不去啊。

  倒是李清照的小名——“度娘”,更叫王棣瞠目结舌。

  彼时称呼女子多用“娘”字,可“度娘”又是几个意思?

  这一夜,雨淅淅沥沥的没歇。或是旅途疲乏,又或是“静嘉”及“度娘”这两个名儿搞怪,王棣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直到丑时许方迷迷糊糊地睡着。

  梦里,小度娘长成窈窕淑女,举着酒杯,红着脸,一遍又一遍地唱着“昨夜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好嗨,好兴奋……静嘉姑姑不知从何处递过来一壶酒……呃,好大一壶,目测得有五公斤装的那种,好安静地说:“喝呢,喝完还有……”

  然后,他醒了。

  天亮了。

  睡眠质量不佳的影响是明显的,不怎么愿动。好在这十年来养成了良好习惯,赖床是不会的。

  看看仍在下雨,只能在屋子里活动活动筋骨,做做深蹲、俯卧撑、仰卧起坐什么的,照例打了一套拳,困意全无。

  拳走忠伯传授的,守陵那三年多,每天的功课除了读书练字,便是随达叔习武健身。

  西军老卒达叔不仅擅长阵前格杀,且会多套拳术,又因和龙虎山张天师是本宗,自幼学了一套道家吐纳术,虽已年过七旬,腰背佝偻,实际上身子骨可好着呢。

  本朝立国以来,皇帝重视道教,不断地兴建宫观,积极搜集道书。本来由于五代之乱出现的“道教微弱,星弁霓襟,逃难解散,经籍亡逸,宫宇摧毁”衰败局面,经过太祖和太宗的大力扶持,道教得以逐渐恢复。

  龙虎山便是道教圣地,为“天一教”之源。

  千余年前,张道陵由太上老君亲授正一之道,道众尊其为“正一天师”;其后,张陵的曾孙张盛移居龙虎山,创龙虎山天师府,世代承袭“正一天师”之位。不过,天师道自张陵之孙张鲁以后,就传承不详,两晋南北朝与隋唐五代也都不见“正一天师”的活动。真宗皇帝崇道,召见了信州道士张正随,他自称是张道陵的二十四世孙。

  真宗皇帝把信州贵溪龙虎山真仙观改为上清观,张氏子孙继承天师之位时,例由宋代皇帝赐号,所赐之号也只是“某某先生”,天师只在道门内使用,但时日一久,世人也称其为天师。

  此时,皇帝崇道,民间自也热衷于此。

  龙虎山,张天师,绝对是神一般的存在。

  道家养生,辟谷培元,养气吐纳术是为一绝,所去邪扶正,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