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废话连篇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说实话,在前世,王棣可没少做“支持”盗版事业的事。从磁带、光碟到书籍,他买了一大堆。无它,便宜耳。

  盗版物固然质量差劣,但售价只有正版物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少。这对收入微薄的工薪阶层以及无经济来源的学生而言,是极大的诱惑。质量差就差点,只要能看就成。

  对于盗版,正版可谓是恨的咬牙切齿,却又禁之不尽,游击战的精髓——“敌退我进、敌进我退”以及“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让盗版链的经营者们运营的如火纯青。

  价格,是正版的硬伤。没办法,成本高,售价自然也高。这是正、盗双方成败输赢的关键点。

  王棣也想支持盗版,奈何囊中羞涩啊。

  是以,对于市面上迅速出现的手抄本,以及作品被说书人化为己有,他还真的生不起太大的怒火。其实,他又何尝不是“盗版”?完完全全就是文字的搬运工嘛。

  反正,抄着抄着也就习惯了,于是又有了《三国演义》。

  若说头两本小说在金陵城掀起了波澜,那么《三国演义》便是掀起了惊涛骇浪。

  西晋陈寿所著《三国志》是三国故事的最早源头,但这是纪传体的史书,记事简略,粗陈梗概。中唐史学家刘知袭在《史通》中说,诸葛亮未死的故事已“得之于行路,传之于众口”,可见这个时期三国故事已广泛流传于民间。晚唐李商隐的《骄儿涛》中有“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诗句,说明至迟在晚唐时三国故事已妇孺皆知。到了本朝,通过艺人的表演说唱,三国故事更为流行,并且已经表现出“尊刘贬曹”的鲜明倾向。

  从民间说书人内容和结构看,其时已粗具《三国演义》的规模,但整体描写粗枝大叶,文词鄙陋不通,故事情节离奇,多不符合正史记载,人名地名也多谬误。

  对于民间形形色色的三国故事,且多有志异色彩,通晓史实的正经儒生自是不屑的。但存在即合理嘛,自也不可能一棍子打死,还能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不成?事实上,出入勾栏瓦肆,除了狎ji听曲,文人骚客们也乐得将这些光怪陆离只依稀可见原本史实痕迹的演义故事当作茶余饭后的话资。

  然而,《三国演义》似是不一样的。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桓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及桓帝崩,灵帝即位,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共相辅佐。时有宦官曹节等弄权,窦武、陈蕃谋诛之,机事不密,反为所害,中涓自此愈横。”

  开篇第一段将时代背景交待的简明扼要,文字精练,无太多花哨铺垫,几近春秋笔法。

  这样的文字仿若史家风格,比寻常话本何止高明一筹?

  依然是章回体文本,第一卷十回,到“勤王室马腾举义报父仇曹操兴师”而止,熟悉的味道,相同的配方,套路却已不同。

  此书一出,立刻引发热议狂潮。

  民间听的话本,历史的影子已然淡薄,多是些借用历史的幌子所衍生的神奇故事,似如此贴近史实的白话章回小说实乃前所未见。甚至于大部分人认定这才是真正的历史,并因而与持反对意见的争执不休,甚至引发骂战,到得后来愈演愈烈,乃至于拳脚相向、兵戎相见。

  而在大部分熟读史书的士子看来,这《三国演义》倒算是贴近历史,至少是基于历史事件而增减编撰,类似纪传体史书多些。从第一卷前十回大抵可以看出,此书以人物为载体形象地衍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义、礼、智、信、勇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这,便足以接受了。

  彼时,“尊刘贬曹”之倾向明显。张耒的《明道杂志》说:“京师有富家子,少孤专财,群无赖百方诱导之。而此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辄为之泣下,嘱弄者且缓之”。苏轼在《东坡志林》中也说:“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正统”的封建道德观决定了三国三方中“正“与“邪“的划分标准。历史上的曹操可以说是文韬武略,但是由于他挟天子以令诸候,儿子曹丕篡位称帝。使曹操无法在传统道德标准中得到肯定;刘备虽然没有太大的才能,却因为他与汉皇室的血统关系,很容易地就被树立为正面人物。由此来分辨正邪,体现出皇权神圣的意识。

  而《三国演义》中的刘才是真正的历史,并因而与持反对意见的争执不休,甚至引发骂战,到得后来愈演愈烈,乃至于拳脚相向、兵戎相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