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水漫声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自密徙徐。是时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城南两山环绕,吕梁、百步扼之,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公履屦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执梃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熙宁十年七月,苏轼赴任徐州,遇黄河决口,洪水围城。苏太守率城中军民奋力抗洪,经四十五日洪水退去。

  其后,苏轼上奏神宗皇帝奏明情况,请求朝廷拨款拨人,修筑徐州防洪堤坝。朝廷应允,元丰元年九月,城防堤建成,并在东门建立大楼纪之,楼高十多丈,巍峨壮观,因以黄土筑建,故名之“黄楼”。

  苏太守乃作诗记之曰:“去年重阳不可说,南城夜半千沤发。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黄花白酒无人问,日暮归来洗靴袜。岂知还复有今年,把盏对花容一呷。”

  他又请其弟苏辙作“黄楼斌”以记之——

  “熙宁十年秋七月乙丑,河决于澶渊,东流入钜野,北溢于济,南溢于泗。八月戊戌,水及彭城下,余兄子瞻适为彭城守。水未至,使民具畚锸,畜土石,积刍茭,完窒隙穴,以为水备。故水至而民不恐……于是众客释然而笑,颓然而就醉,河倾月堕,携扶而出。”

  赋前小序,精粹而具体,记叙了战胜洪水的经过,交代了楼之来由,说明了作赋的原因。赋文洋洋千言,描绘水退后登览的景色,高远宏大,鲜明生动,表明苏轼胸怀之博大。篇末吊古人,闵河水,感伤中求超脱,表明苏轼情致之旷达。子由自称:“余《黄楼赋》学《两都》也。”

  后秦观登黄楼,览观山川,吊水之遗迹,又作黄楼之赋——

  “惟黄楼之瑰玮兮,冠雉堞之左方。挟光晷以横出兮,千云气而上征。既要眇以有度兮,又洞达而无旁。斥丹艧而不御兮,爰取法乎中央。列千山而环峙兮,交二水而旁奔。冈陵奋其攫拿兮,溪谷效其吐吞。览形势之四塞兮,识诸雄之所存……”

  苏轼读后,叹其为“雄辞杂今古,中有屈、宋姿”。

  徐州抗洪,算是苏轼诸多政绩之一。祛瘟、退洪、抗旱、治湖,大学士可谓是“全能选手”。

  但此次杭州的情况比预想的更为糟糕,连续月余的降雨,钱塘江、富春江、京杭大运河、中东河、秦河、徐杭塘等江河水全面暴涨,即将超过警戒线。

  保安、南水、北水、天宗、余杭等五座水门形势更是严峻,城河水位高居不退,虽组织人力排通,但河水几与路平,若非城门处稍以土石堆高,怕已倒灌入城。

  这数日,苏轼领着府衙、县衙相干官员奔波巡视,全力布署防洪事宜,加固堤坝,疏通排水设施,又迁城内外低洼居民千余户。另外,厘查、调配粮食以备不时之需。

  危急关头,苏太守以身作则,又添白发数绺,属下官员自也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懈怠。

  又哪有心思去理会摩尼教这等小事?

  水满成患,端午节自是草草了事。需要说明的是,本朝是禁龙舟竞渡的。

  赛龙舟,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祭龙神等说法,其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代。

  《隋书·地理志》中有记载:“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

  唐刘禹锡《竞渡曲》自注:“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沼屈之义。”

  唐张建封作《竞渡歌》赞赛龙舟盛况:“……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蜺晕……”

  但到了本朝,在朝廷看来,龙舟竞渡赛神,还有民间信仰的祭奠活动,都容易引发社会治安问题,甚至是犯罪。所以要求各地对这类活动严加查禁。

  乾德五年,太祖下令:禁民赛神,为竞渡戏,及作祭青天白衣会,吏谨捕之。真宗朝又重申了这条法令:申命诸州禁竞渡,违者徒一年。

  五月,称为“毒月”、“恶月”。五月开头,有灭“五毒”的端午节,中旬,还有九毒日晦日,犯者夭亡奇祸不测的说法。

  《风俗通》云:“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王充《论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