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剑气近第2/2段
王棣皱了皱眉,问:“伯父身上的伤口都清洗干净了么?需防染上急惊风。”
“急惊风”便是“破伤风”,特别麻烦的病症。苏轼被塌坍塌的房屋压住,身上多处挫伤,必是沾了污水脏物的,真有染上破伤风之虞。
“清理了的……”王棣说道:“郎中开了副方子:玉真散三钱吞服、蝉衣一两水煎,就是预防急惊风的。”
想了想,王棣说:“得用盐水清洗伤口。”
又稍稍普及了医学感染知识,防患于未然总是好的,苏过似懂非懂,倒是一一应下。
内宅的门口有侍卫守着,高俅和李格非二人则在屋外徘徊,很是憔悴,表情肃穆,见了王棣,低声打了招呼。
苏轼躺在床上,脸色灰败,双眼紧闭,皱着眉,在昏睡中抵抗着痛楚。
苏过打了温盐水小心翼翼地为父亲重就擦拭伤处,王棣又嘱咐几句,大抵是病房该注意的事情,房里人不宜多、开窗通风保证空气流畅之类的,便出了屋。
“高二哥,能否带小子去出事现场看看?”知道事故发生时高俅也在现场,王棣询问两句,表示想去“案发地”。
高俅家里兄弟三个,老大高伸,老三高傑,高俅排行老二,所以王棣称他“高二哥”。
在那个时空,高俅是被那本名著极度黑化的,其实他在士林中的口碑,其实并不坏。他死后,盖棺论定,时人对他的评价是大节无亏,总体上尚算是一个好人。在正史中,高俅的记载并不算多,这很奇怪,因为一个太尉这么大的官职却没有本纪。并且对他的历史评价含糊不清,也就是说他说不上是个大奸臣。正是因为这种人物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所以那部名著就将他与童贯、蔡京和杨戬四人并称为四大奸臣。
至少通过这几日的接触,王棣对日后的“高太尉”多少有了几分了解:写得一手好字、本职工作很出色、苏学士身边的好秘书、颇得苏轼信重、脑子灵活为人仗义。
这样的人,要坏也坏不到哪里去。王棣倒不是想给高俅“翻案”,但不能捏造史实吧,充其量,这只是一个没有实权、挤不进高级圈子的伪大人物。
东富南贵西贱北贫,杭州城里富贵人家都住在城东、南,贫贱户则住城西、北,泾渭分明,等级森严。
相较于贱户集居的西城,北城稍好些,但鱼龙混杂,治安环境最为糟糕。而且街巷纵横,宅户乱建无章。
路上高俅细细说了昨夜事发始末经过,让王棣清晰了事件脉络。
水患成灾后,苏轼领着吏属马不停蹄的奔走于受灾严重之处,两天加一起的休息时间都不到一个时辰。
昨夜忙到酉时许方抽空胡乱吃了点东西裹腹,又听报北城一日之间发生了多起治安事件,倒塌房屋多少多少间,又死伤多少多少人。其中一处危房里有人胁持了户主老幼数人,声称有天大的冤屈,要苏太守“现场办公”,否则便杀了人质再自杀,一拍两散。
人命关天,苏轼匆匆赶去现场。李格非体质弱,实在不堪奔波疲惫,便由高俅陪同前往。
到了北城,由衙差领路七弯八拐地到了一处民居。的确是处危房,不高的围墙塌了一半,里面屋子的遮瓦多处损坏、缺失,透过火把照出的亮光,看那低矮房子的夯墙也是有几处裂缝,浸水半截的房屋给人摇摇欲坠的感觉。房门掩闭着,透窗隐约见得有三五个人影绰约,其中一个手中似挥舞着刀具,各种恐吓威胁的话语应该就是从这个口中发出。
苏轼听先到场的钱塘县都头说了案情,令人去喊话,言道太守已到现场,屋子里的人有何冤情可以出来诉告。
屋里的嫌犯不允,只道让太守进去谈判。
僵持了一刻钟,苏轼不顾高俅等人苦苦恳求决定以身犯险。众人无奈,只得由那都头及另一个捕快护着苏轼慢慢进屋,高俅不放心,也跟了进去。
意外在那都头伸手推门时发生——“轰隆”一声,房屋整个倒塌,尘土弥漫,瓦砾四溅。
走在前头的都头和捕快瞬间被瓦梁土石吞噬,幸是后面的高俅反应迅速,伸手去拽了苏轼一把,堪堪躲过一劫,但苏轼的双腿却被断梁砸中,当场昏厥……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