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子夜歌第1/2段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正所谓是:法天象地,帝王为尊,俯瞰全城,百僚拱侍。三城层环、六坡利用、布局对称、街衢宽阔、坊里齐整、形制划一、渠水纵横、绿荫蔽城、郊环祀坛。
纵横交错的二十五条大街将全城分为东、西两市,一共一百零八个坊里,其中蕴含着季节变化和周礼之制。所有坊里全部沿着中轴线整齐对称、均匀分布,凡光德坊、颁政坊、通化坊、安仁坊、兴化坊、崇仁坊、宣阳坊等……星罗密布,鳞次栉比。
城内四级街道:第一级是连通几座主要城门的街道,与东、西、南三面几座城门相对的街道,宽度都在三十三丈以上,中轴线朱雀大道更是达到五十丈左右;第二级是城中大多数道路,宽度在十三到二十三丈不等;第三级是顺城墙下的道路,宽度在八丈左右;第四级是里坊内的巷曲……
嗯,这是盛唐长安城,雄极天下。
杭州城虽比不得唐时长安,也不如现今的东京汴梁,但已是东南第一州,人口也超柳三变所言的“参差十万人家”多矣。
大大小小四五十座坊市纵横交错,河道迴绕,便是本地人也会迷失其中。
需要说明的是,自唐朝到五代,城市里实行里坊制,买卖商品要在特定区域的特定时间。宋朝建国初期承袭唐制,拿开封举例,便是按里坊管理,相当于全城分成很多个小区,每个小区都有围墙,一到晚上就关门上锁,百姓无故不能上街行动。但开封城区窄,人口发展快,经济又发达,很快地方就不够了,沿街住户都私搭乱建,还在坊墙上开窗开门,城坊形同虚设,夜间也热闹不休。官方几次试图治理,太宗、真宗时两次恢复宵禁,都没有成功,到仁宗年间,就彻底成了不夜城,里坊制就这样退出了历史。
而宋初的宵禁制度也有所变化,由原来的“一更”宵禁变为“三更”宵禁。才有了“马行街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在潘楼街,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这样的清明上河图。
但,汴梁城只是个例,其它城市仍是在实行“宵禁”制,或严或驰罢了。
里坊制虽已取消,但杭城的建筑格局却无法更改,至于宵禁,在当前局势之下又严了起来。不过,官府并没有多少人手执行彻底,只在紧要坊街加强巡逻。
王棣看过内城区域图,只晓得崇文巷与明德巷相邻,若非苏三唤了衙差领路,他是万万寻不着地头的。
一路行人寥寥,灯光昏黄,蝉鸣蛙叫,初夏的月夜,树影婆娑,月色朦胧,分外迷人。
七拐八绕的到了一处长巷,领头的苏三打个手势,停了下来。
“是我……”一个人影从树荫下蹿了出来,低声说了句,一身束身装扮,正是宗沐。
几个人贴在街角,轻声的交流。
宗沐冷静中透着些微兴奋,说了这崇文巷的情况:
这条十丈长巷住了五、六十户人家,多是些小商小贩。王婆说的那家亲戚在巷左第五户,应该没有后门。
“应该?”王棣皱了皱眉,苏轼遇险的那栋房,若非实地察看,也看不出有侧门和后门。
宗沐挠了挠头解释说,王婆带着苏小妹和蔡云英过来,他暗暗跟着,为免行踪暴露,只守着那户人家的临街大门,无暇分身细查。
“三哥,麻烦你去后面瞧瞧,可别让里面的人走了。”王棣当机立断,分派人手。
苏三点了点头,带了两人悄然而去,瞬间消失在夜幕中。
他中等身材,略显精瘦,三十来岁,脸上却已有沧桑感,兼之话语不多,给人难以亲近的感觉。宗沐却是和他颇为投机,大概是这数日没少切磋武技,不打不相识。
王棣深吸一口气,比了个噤声前进的手势,贴着巷旁的墙猫腰前行。
夜空中,一片乌云正迅速向高悬的圆月飘去,越来越近,直至将月光全部遮掩其中。天地间蓦然黯了下来,静谧宁和。
王棣给今夜的行动命名为:黑暗骑士。
黑暗并不等于没有光明,而是一种与光明敌对的独立的力量,任何黑暗要比光明更容易使人产生崇高的理想。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在这个夜晚,他们是一群寻找“光明”的人,是为“黑暗骑士”。
暗跟着,为免行踪暴露,只守着那户人家的临街大门,无暇分身细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