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西江月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那道声音浑厚、低沉,隐隐透着上位者的威严。

  紧接着,椅凳移动声、开门声、怒叱声、闷喝声……一连串的声音传出。

  “撞门……”王棣当机立断,扯出一方丝巾将面目遮了个严实。

  这份谨慎……是临时起意。不知怎地,他忽然感觉今夜的事怕是会出什么意外,万一让那方十三全身而退,日后……让豺狼盯上的感觉可是不好……谨慎些总是没错的。

  魁梧雄伟如黑熊的苏八答应一声,一步跨出,也没见他怎么用力,竟是“轰”地穿门而过。

  看了眼门上的人形大洞,简单粗暴啊,王棣不及细想,手一抖,反握手刀,尾随人形盾牌苏八而入。

  仁宗时,官修《武经总要》,介绍了军队装备的格斗兵器,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的格斗兵器,另一类是入宋新出现的兵器类型。前一类主要是刀和枪;后一类主要是各种棒类以及骨朵(蒜头)、铁链夹棒等。

  这部兵书中记录的枪有九种名目:双钩枪、单钩枪、环子枪、素木枪、鵶颈枪、锥枪、梭枪、槌枪、大宁笔枪。

  至于《武经总要》中记录的刀则分八种名目:手刀、掉刀、屈刀、掩月刀、戟刀、眉尖刀、凤嘴刀、笔刀。又称大宋“刀八色”。

  王棣手中这柄刀名为错银手刀,此刀造型与《武经总要》之手刀略有区别,尺寸较小通长不及尺半;茎短厚。刀背近刀头处,阴刻卷云纹。近刀背处开槽上下各有等长平行细线,刀根处假吞口错银,亦为卷云纹饰。

  这种手刀为军伍步兵配制,用以辅助马军冲阵。

  在玩珠峰,听老卒张孟达讲那阵前对垒厮杀,战马齐喑,刀光剑影,饶是王棣两世为人,也是听得心神激荡,热血沸腾。

  男儿当入伍,上阵勇杀敌。

  这些年,辽、宋、夏三足鼎立,相互钳制,却也落了个难得的平衡局面,但也远未到战马归厩、刀枪入库的太平盛世。

  和平,绝大多数时候需要用战争的手段去达成。

  王棣自非好战分子,他只是有着浓厚民族情结的男子,深知“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强大,从自己做起。唯有自己足够强大了,才不会被取负。此理放诸一国,亦然。一个国家,只要每个个体都是坚韧勇敢、宁折不屈的,就是强大的、难以战胜的国家,如某岛国,“撮尔小国”也,却能给周遭比它大的多的国家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何解?细思极恐呀。

  他,终是有血性的,前世却是个孱弱的读书人,手无缚鸡之力,书生意气,动口不动手。到了这个时空,却是不愿再成为光说不练的假把式,男儿当自强。

  恰好,他受金氏武侠“荼毒”深矣,习武之心不曾淡却。

  好笑的是,当达叔慢慢的和他说起武技这回事时,他傻眼了。

  原来,武侠小说里都是骗人的。降龙十八掌、打狗棒法、凌波微步、六脉神剑……这些有着雅俗共赏名字的武技统统不存在,当然也没有独孤九剑、吸星大法、葵花宝典。

  哦,大理段氏是有的,遗憾的是,尊崇佛教、偏安一隅不说,还教高氏掌权,凌驾于诸姓之上。嗯,那个“六脉神剑”时灵时不灵、“凌波微步”却学了个如火纯青、把妹本领不逊独臂大侠杨改之的段誉已然年近不惑,还未改名,叫做“段正严”。当然,改名是势在必行的,他老爸叫“段正淳”,父子俩的名字怎么看都像兄弟。

  大理,大宋,深受儒道影响,一脉相承,自不会兄弟阋墙、同室操戈,最终为同一敌国所灭,也算是全了这份情义而殊途同归了。

  呃,又跑偏了,言归正传。

  话说达叔倒是不藏私,将一身本领悉数授与了王棣,既有江湖间的拳脚刀棒,又有两军中的冲锋陷阵。怪的是,这名西军老卒对王棣并不严厉,多是冷眼旁观,纵然王三郎再如何勤奋自律,他亦绝少有褒赞言语。妙的是,王棣亦泰然处之,甚至是甘之如饴,对跟随祖父的这位老人只以寻常老者相待,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这一老一少保持着微妙的相处之道,一个不苟言笑,一个温润如玉,平素鲜言语交流并不多,却有着常人难以理解的默契。

  下山前那个夜晚,星月交辉,王棣拎了酒去拜别老张。

  酒是小王同学刚捣鼓出来的纯高梁酒,量不多,只有十几坛,却是烈的很。

  “咕咕”两口酒入腹,达叔看王棣的眼神终于不再如往常般浑浊,布满沧桑沟壑的脸膛罕见的泛起一丝红晕:“酒不错。”

 &em他老爸叫“段正淳”,父子俩的名字怎么看都像兄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