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西湖春第2/2段
如此一来,府衙一众属官上衙当差也都战战兢兢,唯恐哪日中了头彩。
苏太守在给朝廷的奏章中,述说了维修衙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维修计划,共有二十七处需大修,需要钱四万余贯。请求朝廷批准颁发度牒二百道,颁发度牒所收的办理费用来解决维修经费。
但由于预算数目过大,朝廷并没有核准。
这事还真不好办,神宗熙宁八年,为节减经费,压缩基本建设规模,朝廷专门下诏“京城内外除修造仓场、库务、店务、课利舍屋外,自宫殿、园苑以至百司廨舍、寺观等,并权停。过七年取旨”。嗬嗬!宫殿、园苑、各级政府的府衙,还包括庙宇,停建七年后再说,优先建设的是贮存粮食的仓场、保管钱财的国库、公租房屋和税务所等公共项目。
李格非却“怂恿”说借灾区重建的当口修葺府衙,实在是不怎么懂官场文化,太嫩。
一来是“官不修衙”,以示为官之清廉;二则此时修衙,岂非正好落人口实、有以公谋私、贪图享受之嫌?
王棣暗暗摇头:“尺有所长、人有所短,文叔兄,阁下还是安安心心治学吧。”
苏轼自也不会考虑李格非之议,轻轻摆了摆手,望着眼前的西湖,微微出神。
堤畔垂柳青青,蝉蛙声声,湖中莲叶碧绿,荷花初蕊;亦有那渔夫荡舟湖中撒网、渔娘清唱;鸬鹚如脱弦之箭扎入水中,待得飞落船头,渔娘轻卡长颈便吐出尺长鱼儿,扑扑翻滚,岸边便有人发出喝彩声。
已然入夏,日头甚毒,围观的人群近距离得见太守真容,心满意足的三三两两散去,四下散开的侍卫方暗暗松了口气。
“某打算将湖底淤泥起出堆砌成堤以沟通南北,中穿拱洞若干供舫舟穿游,且可于湖心建一小岛以供游人休憩、饱览湖山风光……”苏轼望着这一片湖水波光,大手一挥,颇有挥斥方遒、指点江山之气度。
王棣心里默念:“老苏啊老苏,你在杭州为官虽时日未久,确是做了不少好事、实事的,‘苏堤春晓’,‘三潭印月’,‘东坡路’、‘学士路’、‘学士港’、‘学士居’、‘学士公园’,还有‘东坡肉’……千年之后,这座历史名城终是烙上了你这位大文豪深深的印记啊。”
“先生造福于民之举必镌刻青史也……”李格非终非官场傻白甜,知晓适才言语有些突兀,此时奉承老师倒是无有丝毫心理负担,乃是真心实意之言。
苏轼轻声道:“人活一世,总需留下些什么,但求心安吧。”
话声虽轻,却也有豪气干云,文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苏大学士亦有此意。
想了想,王棣终究还是说了句:“而今所作所为,千年之后自有功过评说。小子观学士言行,定是文人之楷模,可名存千古。”
他与苏轼属于忘年交,亦师亦友,平素往来随意率性,难得如此一本正经的“恭维”。
苏轼自是瞧得出王棣眼中的真挚,心下极为受用,哈哈笑道:“王小子,不想你竟是谀词好手,令某好生意外。”
高俅瞥王棣一眼,心下暗暗羡慕,这王三郎很得先生器重啊。不过,这些日子“并肩作战”,他对王棣也算是“知之深矣”,晓得这位少年郎的脾性,倒未有嫉妒,也凑趣道:“王三郎这算得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了,某自叹弗如,当避一头地也。”
众皆会心一笑,高二这是“一箭双雕”哪,当年欧阳永叔不就这般称赞苏轼的么?
“此时此景,正当作文咏之。三郎,今日可不许藏私弄拙,便以眼前景色作一文来……”苏轼显然情绪高涨了许多,给王棣出了篇命题作文。
欸,文抄大业未竞,同志仍需努力啊。
穿越十六年,纵然天赋不如时下的才子文人,但起步早,且有着成年人的灵魂,后天的努力收效良多,也是有真才实学的。
不过,在苏轼这文坛大咖面前,若是真拿出自己的作品,那才是真正的“献丑”,总得“符合”他现今的咖位吧。
穿越,原本就是开挂的,若有心理负担,才是愚不可及。
稍加思索,他清朗的声音在西湖边响起: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