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破阵子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宋朝解试包括州试(乡试)、转运司试(漕试)、学馆(太学)试等。每三年举行一次,各依解额选合格者解送礼部,参加省试。

  发解试是宋代科举考试中的初级考试,却是至关重要的一级考试,只有发解试合格,士人才有机会参加省试乃至于殿试。

  解试,是由诸州、开封府、国子监将合格举人贡入礼部的一种考试。另外,专为现任官员无出身而应进士举者所设立的“镖厅试”,和以避亲为主,兼有照顾性质的“别头试”,也属于解试范围。地方州府所举行的解试,一般都于秋季举行,故又称“秋斌”。州试时,由诸州判官主持报考进士的士子的考试,由录事参军主持其余各科的考试。如果考官不懂经义,可选次一级的官员充任,但要经判官监考。试卷上要加盖“长官”之印,考官和监考官还要在试卷后面签名。如发现作弊考生,当场驱逐,考官受贿舞弊,要受严厉处分。

  乡试与省试的考试天数一样,皆是连考三天,内容也是一般无二。

  熙宁八年,新法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

  到得元祐朝,虽然尽废新法,科举之制亦有变革,改经义取士为经义、诗赋二科取士,但经义科却是未有太大废除。头场考经义,即解释经书,《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二场考论,即对时局的评论;三场考策印提出解决时弊的办法。如此连考三天,过关者称为举人,头名则是解元。

  江宁府文风昌盛,素来多才子,即便比不得出了数位状元的福建,在科举年时也是备受关注。

  八月初十,江宁乡试开始。

  是日,从寅时起便有三三两两的学子从四面八方汇集于秦淮河畔、夫子庙旁的贡院。顾名思义,此处便是江宁乡试之处了。

  其实,所谓“贡院”,只是民间约定俗成的说法,此时的江宁并无贡院。

  在后世闻名遐迩的“江南贡院”要在南宋孝宗乾道四年由时知府知府史正志创建,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乡试、会试都于江南贡院举行,方算是天下知名。明成祖永乐十九年,朱棣迁都于北京,但南京仍为留都。因江南地区人文荟萃,参考士子日益增多,原有考场便越来越显得狭小。永乐皇帝便没收臣犯臣纪纲的府邸,又取怀来卫指挥陈彬家人陈通,忠勇伯家人侯清等人的房舍以及府尹黄公永元祠、秦桧之子贝喜祠等改建“江南贡院”。

  之后,江南贡院不断扩建,江南贡院已形成一座拥有考试号舍二万零六百四十四间,另有主考、监临、监试、巡察以及同考、提调执事等官员的官房千余间,再加上膳食、仓库、杂役、禁卫等用房,更有水池、花园、桥梁、通道、岗楼的用地,规模之大,占地之广,房舍之多为全国考场之冠。

  入宋以来,太祖感悟自唐末以来的战乱原因是武人专权军阀混战,所以认定只有偃武修文才是平靖之道是千秋万世之道。在削弱武将权力、消除军阀割据的前提下,通过改革科举选官制度,放宽录取标准,大量选拔文人士大夫,并给予优厚待遇。太祖顺应了“重文”的趋势,只有重视文人知识分子重视文教建设,通过提倡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价值观,规范臣民的思想和行为,通过重视教育、图书典籍等文教建设的措施来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目的。

  由是,读书人越来越多,十年寒窗为求鱼跃龙门。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有宋以来,得到选拔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或更多来自平民家庭。平民百姓如果要进入仕途,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科举考试。

  大环境如此,更毋论文风昌盛的江南之地。

  读书人越来越多,乡试原本的州学已难容下诸多考生。前二年,王安礼便筹措款项在夫子庙左近兴建书院,亦可作为发解试之地。

  这所谓的贡院毗邻州学,又是东晋学宫的故址,恰恰是文曲星动、文运汇集之场所了。

  卯时初,贡院前的广场已汇聚了两千余名考生。有那相识的考生低声招呼一二,却是并无心情寒喧,相视一笑,心照不宣。既是相识友人,又何尝不是竞争对手?

  三十年前,江宁府解试录取比例为五十取一,三年前则是一百取人。何解?考生多了。僧多粥少,自是择优录取。

  也就是说,贡院前这两千余名考生能被取为举人的不会超过三十人。竞争何籍等文教建设的措施来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目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