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好时光第1/2段
磨刀不误砍柴工。
首场经义两篇加起来不过千字,这对王棣来说,着实没有丝毫压力。
这么多年来,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写字,且效率不俗,五百字的命题作文最多也就是一个时辰便可完成。没必要急于一时。
又坐着休憩了一会儿,直到将最后一丝困意都驱除殆尽,他方整理好考案,注水入砚,慢条斯理的磨起墨来。
这一幕恰好被二楼的主考官李节收入眼里,他细不可察地眯了眯眼,唇角掠过一抹厌恶。
本朝发解试的有国子监发解试、开封府发解试、诸州府发解试和各类别头试。州府发解试由各州(府)通判任主考官。
作为江宁府乡贡主试官,李通判做的中规中矩。他的命题并未涉及边防机密,又未断章取义,绝非文义不通的“关题”。
所谓关题,是指考官将经书中相关的两处或多处经文合为一题的试题。
嗯,到了明清,即更为丧心病狂的“截搭题”,彼时的八股文题例出《四书》之内,用一句、数句或一节或全章为题,其后为避免蹈袭,采用割裂经书文句,截断牵搭作为试题,故名。明丘濬《大学衍义补》:“近年初出题,往往强截句读,破碎经义,于所不当连而连,不当断而断,而提学宪臣之小试尤为琐碎。”又有长搭、短搭、有情搭、无情搭、隔章搭诸体之分。
例如明代就有以“好古敏以求之者”为题,就是将《论语-述而》中“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截取成题。
考生需要从这些似是而非的句子中,迅速的找到其出处,从中找出内在联系,并言之有理,这种难度可就成倍的增加了。但这种截搭题相对而言,只能算作较为简单的题型,因为只要是熟记“四书五经”的考生,往往可以迅速的恢复原题并进行破题。
如果碰到题目是“皆雅言也,叶公问孔子于子路”这样的,那么就是任你才高八斗也只有傻眼了。其中“皆雅言也”是《论语-述而》的“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的后半句;“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则来自《论语-述而》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人将至云尔”的首句,这种全无逻辑联系,相互完全不存在的联系的题目,则被称为“隔章无情搭题”。
考生不仅需要迅速的识别题目的所在,还要找出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极短的时间里写出一篇言之有物,符合制式的八股文章。这种题型的难度可想而知,对考生而言几乎称得上是摧残。
针对截搭题的难度,明朝一位饱受其苦的进士就曾写诗感叹道:
县考难,府考难,院考尤难,四十二年才入泮;
乡试易,会试易,殿试尤易,一十五月已登瀛。
这么纵向比较,大宋考生实在是算幸福的了。
值此时分,王棣居然还有心情胡思乱想,这也是没谁了。
二楼的李节冷眼旁观,见王棣云淡风轻的磨了两刻钟的墨。从他的角度没法看清那个江宁少年才子的表情,但那从容自若的神态却让他有些不舒服,忍不住轻轻哼了声。
他并非气度狭隘之人,乃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出身,始终未忘读书人的君子之道。王棣与李之问的些许矛盾摩擦,只是年青人血气方刚罢了,为青楼名ji争风吃醋并不是龌龊污脏之事,哪来的仇恨怨懑?
说到底还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因王安石之故而恨屋及乌。
他李节是不承认热衷党争的,开初还颇为敬重王安石这位天下文宗,但王半山主导新政用之太急,必以失败告终。
在李节看来,王安石变法是从理财入手并逐渐涉及军事的。是以,新法在理财上有不同与流俗的观点即“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意在增加政府收入的同时不增加农民的赋税负担。这与王安石在未执政之前“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的想法是相同的,把增加政府收入的着力点放在开发自然资源上。但实际上,在王安石推行新法的过程中,除然还有心情胡思乱想,这也是没谁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