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阵破乐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诸州发解试,诸州发解试以判官试进士,录事参军试诸科,阅卷考校以监官、试官共同考定通否,逐场去取,朱书“通”、“否”,并署写监官、试官的姓名,合格者以试卷多通为优秀。发解试考官考校明经,根据考生答试情况,批写“通”、“否”。真宗皇帝依从其请。由于诸州府发解试考官阅卷考校时庇护考生,在试卷上多批“粗”字,于是,宋廷命令考官考校只能批写“通”、“否”,取消了模棱两可的“粗”字批语;同时,不管考生是否参加过考试,考官考校只依考试程文去取,有不合格者,逐场去留。

  李节并未在玄字三号房驻足太久,慢慢的转了一圈,回到二楼后一口一口啜着茶水,不知在想些什么。

  酉时正,在监考官的监督下,差役们开始收卷。

  发解试连考三场,一日一场,期间考场封闭,不进不出。除了第三天可以提早交卷等候第一时间放牌,头两场都在酉时正统一收卷。

  考卷收回后,在数名监考官的监视下逐一弥封。

  唐代的科举考试,因试卷前写有举人的姓名、籍贯等项,世家豪族仍可靠其特权,在发榜前知其是否录取,考官也可从中耍弄手法,拉拢亲信

  武则天时,因吏部选举多有不实,便命令应试举人自己将试卷上的名字糊起来,暗考以定等第。但是此后并未形成一种制度,考官在录取中,仍然“兼采时望,不专词章”。

  本朝太宗淳化三年,苏易简知贡举,“既受诏,径赴贡院,以避请求”,以后便建立了锁院制度。同年殿试,礼部奏名合格进士,采纳将作监丞陈靖的建议,初次实行“糊名考校”法。即在举人考前先糊其试卷上的姓名,籍贯等项,在决定录取卷后,再拆弥封,查对姓名、籍贯,借以杜绝考官“容私之弊”。咸平二年,礼部试时,选派官员专司封印卷首。明道二年七月,仁宗“诏诸州,自今考试举人,并封弥卷首”。

  从此,糊名考校就不仅施行于殿试、省试,也施行于诸州取解试了。在实行弥封制不久,又发现考官指使举人在试卷上暗作记号,有时考官还可以辨认字画。后来,根据袁州人李夷宾的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大中祥符八年专设誊录院,派书吏将试卷抄成副本,考官评卷时只看副本。试卷弥封、誊写法的实行,应举者考试成绩的优劣“一决于文字”,这样,总算有了一个比较客观的标准。

  李节没去看弥封,倒是去誊录处转了转。

  潜意识里,他还想着能看看王棣的字。是的,就好像一个资深音乐爱好者乍然听到一首好歌忍不住要单曲循环,毕竟,让耳朵怀孕的歌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就是纯粹的欣赏,揣摩。

  但很显然,想在千多份试卷中见到王棣那份,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遗憾之余,他又想,白天睡了两三个时辰的王棣,今晚还睡得着吗?

  是睡不着啊,王棣很郁闷。

  话说穿越已有十六年,早已习惯了没有娱乐生活的日子,早睡早起身体好嘛。但今天的确是睡眠过剩了。

  慢吞吞的用完晚膳,照例做了些有助于消化的运动,身上黏黏的很不舒服。虽然快到中秋,气温却并不算凉爽,只简单活动了一刻钟,便已开始出汗了。还是自在些,这里可没法洗漱。

  还是缺少经验啊,头枕着手,望着低矮的屋顶发着呆,月光从窗外洒落,温柔如水。

  这样的夜晚,在这贡院里,一时难以入睡的大有人在。

  有人忽然隐隐听见了歌声,自嘲的笑笑,以为白天考试太过紧张引发了幻听。但那歌声若有若无、断断续续的,虽然听不太清楚,却的确是真实存在的。

  这考生从床上翻身而起,走到考舍门口,歌声清晰了些,唱的是“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是苏学士的《水调歌头.中秋月》,传唱度极高,是勾栏歌坊的保留曲目。可,这曲调不对呀,是从未听过的唱法,“水调歌头”还能这么唱?

  非止是这名考生,许多人都听见了这首新版“水调歌头”。这曲调虽然有些怪异,却居然还很……动听?胜在新颖么?是谁,在此时此地还有心思胡编乱造出这样的歌来?

  终于,听歌的人将目光汇集到了玄字三号考舍,歌声便是从那里传出的。

  王棣并不晓得自己为了排遣无聊哼的歌会成为焦点,事实上他的歌声并不大,奈何考场内太过安静,唯有虫鸣蛙叫在伴奏,想听不见真的好难。

  妙的是,有些个考生听着听着便静下心来,然后安心入睡。

  这歌,居然还有催眠效果,却是王棣始料未及的。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