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少年心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次日醒来时,看看床头的小沙漏,已是辰时。这对习惯了早起的王棣而言算是睡过头了。还好,考场内允许带计时器,否则真不知身处何时何地了。

  头天晚上翻来覆去的难以入眠,大概到了子时正方迷迷糊糊的睡着。

  稍稍有些萎靡,一个骨碌起了床,向差役讨了水用青盐漱口、洗脸,方觉得清醒了些。

  不紧不慢的用完早餐,照例是促消化的活动。前世的他饱受胃病困扰,前车之鉴哪,可别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

  辰时正,衙差举着木牌沿着考舍走过,木牌上写的是今天的考题:何以强宋。

  第二场是试策,以策问试士,因称对臣下或举子的考试为“策试”。

  《后汉书·徐防传》:“臣以为博士及甲乙策试,宜从其家章句,开五十难以试之。”

  韩愈《唐故相权公墓碑》:“前后考第进士及庭所策试士,踵相蹑为宰相达官。”

  策指的是“策问”、“对策”。它是殿试考试的主要内容,“策问”与“对策”就成为出题与应试的两个部分,“策问”一般是以“皇帝的口吻”发问的,其内容主要是治国安邦、国计民生的政治大事。而士子们在应试的过程中便针对“策问”的内容作出回答,也就是所谓的“对策”。说的通俗一点,“策”某种程度上就相当于时事论文。

  自熙宁变法以来,发解试亦同会试一般,三场考经义、策、论。从中不难看出朝廷很是注重士子对时事政务的理解。或者说,执政者想通过更多的渠道发掘通晓时务的可用之才。毕竟,大宋虽然富庶,“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政治环境却很糟糕。

  彼时,大宋与北方的辽国多有争端,但屡战屡败,完全处于劣势。即便与西夏,也是互有胜负,无法一战而底定战局。至于“燕云十六州”,更是成了大宋挥之不去的痛。

  强敌环伺,河山破碎,汉唐雄风不在,有几个能安心享受偏安一隅之乐?

  强我大宋,扬华夏之威,成了有志之士追求的终极目标。但口号喊的再响,却迟迟无法得偿夙愿,岂能不忧思重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在发解试问策此略,并非病急乱投医,时不我待也。

  这样的题啊,王棣并没有急着答卷。此等文章倒不难作,题目一目了然,虽是命题作文,但其实更易发挥,考校的是对时事的审读认知及解决问题的可行策略。大方向是一致的,但因所处位置及思维范畴的不同会有万千种答案。

  这犹如站在楼顶与站在峰顶看风景,视线所及的范围一定是不同的,所见的景物亦有不同。站得高望得远,无限风光在险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于王棣而言,这样的试题正适合自由发挥,即便是天马行空的放纵思维,也不致于差到哪儿去。倒是很难写出些新意来,再想想吧,七百字,用不了多少时间。

  接下来的两个多时辰,巡场的监考官数度经过玄字三号考舍,见到的场景都是王棣在呼呼大睡。这些州学的教授等人在花魁大会上见识过王三郎的“风采”,晓得这是江宁新近扬名的当红炸子鸡,乃是本次乡试解元的有力争夺者,私下里亦是深以为然。然而,能睡得出个举人甚至解元来?虽然有心叫醒他,奈何考场规矩在那,唯有摇头而去,只是将脚步放重了许多。

  王棣当然不知道自己大睡期间发生的种种,实在是犯困,而且,年青人在长身体的时候最缺觉呀。

  待他神清气爽的醒来,已是午时将过。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千事万事吃饭大事。吃午饭先,不能饿着自己。

  接下来,他坐着发了会愣,有一下没一下、轻一下重一下地磨着墨。是的,他有些心不在焉。

  何以强宋?

  在华夏史上,宋朝是极为尴尬的,这是中原正统王朝面积最小的朝代。

  在王棣看来,原因有三:

  其一,宋代国土面积狭小的首要原因便是面临着唐朝衰落所留下来的大中华分裂的问题。原先唯中华马首是瞻,无论漠北、西域、东北抑或是青藏地区,都是由大唐王朝的国力维持住了和平统一。而大唐败亡,中华周边各部应声独立,自然也就从众友变四敌。

  宋代所面临的周边强权是隋唐秦汉所未有过的强大。中华地区恰好经历了唐末动乱刚刚统一,在国土战略防卫上,选择的就保守,主动出击的要求不大。西北、漠北、东北、青藏皆有敌意,很难开疆拓土,增加战略纵深。

  其二,幽云十六州的丢失,中原王棣当然不知道自己大睡期间发生的种种,实在是犯困,而且,年青人在长身体的时候最缺觉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