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少年心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其三,宋代长期积贫积弱的社会局面,一方面应对国内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一方面还要控制将领军权,以防拥兵自重,无暇他顾国土扩张。防守的意义大于拓土的意义。

  北辽、西夏,甚至还有大理国,让大宋王朝名不符实。虽然大宋子民以华夏正统自居,但事实上一些番属小国却是朝贡于辽国。为何?因为宋辽之争多以前者失败告终。落后不仅得不到尊重,更会挨打。

  从军事的角度上,宋的确可以说是最弱之王朝,秦有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是“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汉有武帝三次反击匈奴,使“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并设置西域都护府;而一代盛世大唐王朝更是在“天可汗”李世民的带领下,击破突厥,生擒东突厥帝国可汗颉利,使蒙古草原归于王化,与之后的那个无与伦比的元朝;那个在辽东血战日本,致使丰臣秀吉郁郁而终的大明,以及后来,在西北大战准格尔部的清,宋能拿出手的胜仗实在是少之又少,澶渊之战换来的是一个近乎屈辱的合约,连西北边陲的西夏,也要每年提供“岁赐”,换来一个所谓的宗主国。

  这样的一个王朝,纵然经济繁荣昌盛冠绝世界;即便“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变,造极于赵宋之世”;就算宋朝GDP总量就达到265.5亿美元,占当时世界经济总量的近四分之一;而且还是历史上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儒学得到复兴,私学兴盛,文化艺术发达,科技发展迅速,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指南针、活字印刷和火药都是在这一时期发明,可见政府鼓励创新的力度是非常之大的。

  然并卵。

  拳头不硬便要受欺侮,辽国便是大宋的苦主。雍熙北伐的惨败,“檀渊之盟”实则为耻,若无变故,“靖康之耻”更让大宋元气大伤及至没落衰亡。

  究其根由,“冗兵冗官冗费”是祸患起源。这点并非没人看得出,只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牵涉太深太广,解决起来太难,正所谓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破冰重来绝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功的。王安石终其一生也未能竞全功,反因手段太急(疾)而成全民公敌。

  另外,居安不思危,温水煮青蛙,乃至于绝大多数人都安于现状。进取之心在日复一日的自我标榜中丧失殆尽,热血日渐冷却,留下的只是及时享乐。自上而下回荡萦绕的是歌舞升平的靡靡之音。

  作为穿越者,王棣当然知晓症结所在,但有的更多的是作为旁观者的无奈。洞若观火又如何?他自问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至少现在没有。或许,是推倒重来、打破重建的节点还未到来。

  他忽而又想起后世足球界的一句话:足球,要从娃娃抓起。当然,那只是怒其不争、声嘶力竭的口号,N多年过后仍是形式大于实际,浮夸大于实情。

  那么,如今这个貌似鲜花着锦实则已是病入膏肓的大宋该怎么办?强我大宋,或许也当从娃娃抓起。

  念及于此,他知道自己该如何答这道“强我大宋”了。

  那篇文章或许不是最贴题,但也不会跑题。这道策问题出现在乡试,说明出题的李节心中的文青特性并未完全褪尽,那篇文章或许正对他胃口。

  迎合主考官偏好、捉摸主考官的性情,并不丢人,事实上正是考生们在做的事。

  他加快了磨墨的速度,铺好答题纸,提笔就写,再无停顿。

  本次江宁乡试,名声最盛的便是王棣。之前的花魁大会上,几乎成了他极度绽放的舞台,单论填词功力,便是久负盛名的周美成与秦少游也自叹弗如。当然,仅凭一时的绚烂似乎不够说服力。但之后的杭州之行,种种变故中都有他的身影。在苏轼、李格非有意无意的推波助澜之下,王棣之名为越来越的人所知晓。等到了乡试,其已隐然成了当仁不让的领军人物。

  但就是这么一位有望夺魁的少年名人,居然在乡试考场上相会周公。骚年,你是有多么缺觉啊?

  尤其是第二场,在大部分考生快要答卷完毕时,他方动笔,这番操作真的是没谁了。

  李节一直在注意着王棣的动静,虽然他不想承认,但王三郎头场的字与文的确是搔着了痒处,潜意识里想第一时间见到王棣写了些什么。

  稍稍犹豫之后,李节慢慢走到玄字三号房前,透过小窗极目看去。

  这一看,他顿时不好了,王棣正在写的是:

  “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也;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