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清平乐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于芸芸学子而言,通过乡试只是上小楼,会试中第方是上高楼。

  通过发解试的即为“举人”。举人,原意为举到之人,为应举者的通称。唐代以各地乡贡中试者,需入京应试,故有此称。宋为乡试(贡举考试)各科中试者的统称。俗称举子。宋举人被解送礼部前,须经考试,略如后之乡试。

  彼时的举人福利待遇远不及明清,在礼部应试落第者,仍须再应乡举,方可参加下科考试。举人登科即可授官,但无“出身”,好处是可免丁役。

  但明清时期的举人可就不简单了,乡试中举后可得利益如下:

  一、考中举人就算官员了,有资格入仕为官;

  二、朝廷免除举人的所有赋税,不用纳税了;

  三、举人犯了大罪,不得上刑,必须上报革除功名以后才能动刑,此即刑不上大夫;

  四、平民百姓见了举人必须向其行礼,而举人可与地方官员平起平坐;五、获得赴京会试的资格;

  六、朝廷提供必要的生活费用开支……

  简而言之,举人老爷是特权阶级,这从范进中举后的癫狂表现便可窥一斑的。

  当然,那时的乡试录取率极低,大概在千分之五左右,比会试录取率还低,所以有“金举人、银进士”之说。

  而在宋朝恰恰相反,乡试的录取率远高于会试。但举人若是在会试时被罢黜,仍得重新参加乡试。这也正是宋时的举人远不如明清举人“矜贵”之故。

  是以,乡试过关只是上小楼。

  不过,若想鱼跃龙门,不中举人何以中进士?

  到了八月十七放榜日一大早,夫子庙前的广场上里三层外三层挤满了人。

  这可乐坏了兜售各种商品的商贩们,比寻常日子好了不止十倍的收益啊,赚的盆满钵满。

  秦淮河畔一溜溜摆开各式小摊,吃的用的应有尽有,江宁美食小吃诱人垂涎三尺,各式挂件物什琳琅满目。沿街酒肆茶楼更是宾客盈门、人满为患。

  参加乡试的士子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有高声吟哦者,有沉默不语者,但细细观察,其中大部分人面色凝重,紧张之情难以掩藏。饶是那些个数度乡试过关却在会试中折戟沉沙的“老前辈”们也是表面云淡风轻内心忐忑不安。

  巳时许,贡院大门徐徐而开,三名差役成品字形踱步而出,当先一人捧着一幅金黄色的卷轴。

  广场上候着的人知道那卷轴便是今科乡试榜单,纷纷向前面挤去。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第三卷:“何扶,太和九年及第;明年,捷三篇,因以一绝寄旧同年曰:‘金榜题名墨上新,今年依旧去年春。花间每被红妆问,何事重来只一人?’”

  这是“金榜题名”的出处,所谓“金榜”,指的是科举录取的榜单,开初特指殿试榜单,但渐渐的会试、乡试榜单也皆以“金榜”名之。

  一个差役先在墙上刷好浆糊,另二人则负责张贴。

  一时间人头攒动,个个争先,在榜单上努力寻找着目标名字。

  关于科举榜单,范公偁在《过庭录》里说了这么一则轶闻:“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讬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当然,范公偁生于南宋,此时便也没有“名落孙山”一说。

  榜单在万千目光的注视之下终于露出庐山真面目,稍顷,有人欣喜若狂:“哈哈,某中了……”有人神情黯淡潸然泪下,广场上活生生上演着人间悲喜剧。

  在此,请允许作者君用范进中举的场景描绘: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

  十年寒窗无人晓,一战成名天下知。终于苦尽甘来,当家做主把歌唱……

  宋时的举人虽没有明代的值钱,但也是万里长征行了一半,希望就在前方嘛。

  过了好一会,有人注意到榜单上排在第一的金漆大字,嘟囔着说:“果然是呼声最高的他……”

  那两个字代表的是本科解元,较其它字要大,想br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