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广寒秋第1/2段
作为生在新时代长在红旗下的王棣,对这些并不太感冒,尊崇自是有的,但绝不致于战战兢兢。
在前世,直到民国二十四年,民国政府取消衍圣公称号,改√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到得那世,极尽殊荣的孔氏一脉才算“没落”下来,特殊的社会地位也被人文景点所取代。
但在这时,由仁宗皇帝首创的“衍圣公”封号,官职品级虽不高,文化含金量却是甚足。与以往的褒成、褒尊、宗圣、奉圣、崇圣、恭圣、褒圣等封号相比,“衍”寓意圣裔持续衍展、世代繁衍无止境,代表了封建帝王尊孔崇圣的至高境界。这也难怪王旁等人会有所失态。
也幸是王氏子弟自幼家教极善,且往来交际者多为达官显贵,虽有片刻失态,亦是瞬即恢复正常,恭敬而不失底气的递上了拜帖。若换作寻常人,还真的会出糗。
仙源孔氏固然为“天下第一家”,但临川王氏也是当朝名门。
临川王氏乃太原王氏派分支,但何时从太原迁临川的则不可考。
其可知的最早祖先为王安石的曾祖王明,以子贵赠尚书职方员外郎。王明有二子:长子用之,卫尉寺丞;次子观之,尚书主客郎中,赠太常少卿。临川王氏先世衰微无闻,至王观之、王用之兄弟,始起家为吏,再至王用之子孙辈开始兴盛。王用之娶妻谢氏,封永安县君,生有五子,其中,长子王益和五子王孟最像父亲,王孟官楚州司理参军,其子沆,官荆南府建宁县令。王益,初字损之,改字舜良,祥符八年进士,历任建安主簿、临江军判,知新淦、新繁县,天圣时以殿中丞知韶州,终官尚书都官员外郎,卒赠工部郎中,后以子贵追封楚国公,赠太师中书令。王益的中进士和做官,标志着临川王氏已经崛起。临川王氏传到王益的儿子辈时,家族臻于极盛。
王益娶妻徐氏、吴氏,七子中王安石自毋需赘言,安仁、安道、安石、安国、安世、安礼、安上亦负才名,俱出仕为官。至此,临川王氏荣极一时。
只是到了“方”字辈,除却王雱惊才绝艳,王旁、王旉等便显得寂寂无名了。其中,唯有王安石次子王旁,以父荫官江宁府粮料院色勾当。父荫补官并非正途,在侄子王棣的激励影响下,王旁振作发奋,誓要搏一个进士出身,名正言顺的游走仕途。
不过,到了“木”字辈,王氏又有了复兴的迹象。王桐、王楠颇具才气,以弱冠之龄搏得了不小的才名。当然,最令人深感惊艳的是王棣王三郎。
自去岁结束为祖父守陵始,王棣之名如流星般在大宋文坛绽放,绚烂夺目,风头一时无两。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天哪,他怎么写得出这样的句子?年仅十六,才情居然恐怖如斯,这还让不让人活了?
事实上,王棣流传世面的文章并不多,只有寥寥数篇,但胜在质量绝佳,任得一篇便足以傲视文坛。
然后,他在江宁乡试得中解元的文章传出,首先是江宁府,而后慢慢蔓延扩散,像是在一口潭里投下一块巨石,潭水激荡,水花四溅。
他那篇“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的杀伤力无疑是巨大的,让人眼前一亮:文章,居然可以这样写,诠释经书义理,据题立论,实在是登峰造极也。
王棣没想到的是,自己的一时任性会开房制艺作文新风潮。当然,他也无法意识到,后世会尊他为“八股文第一人”。
江宁乡试,王棣一鸣惊人,更有王氏一门叔侄五人同科中举之盛事。
明眼人一看就晓得,王氏复兴指日可待。也正因如此,乡试后拜访半山园的人士比以往多了许多,提前烧烧香,结个善缘。
那门子接了拜帖,一看具名为临川王氏等人,不敢怠慢,开了侧门请王棣等人稍事休息,随即快步离去。
孔府占地总面积极大,分为公衙、内宅、东学、西学和后园五部分。公衙是衍圣公举行庆典和行使权力的场所,其形制与衙署相似,大堂居中,前有三重门和东西厢房。二堂是会见官员、处理族务之所,与大堂间有穿堂相联,仍是唐宋以来盛行的工字形平面。两厢是六厅吏员办事之处;内宅和后园是宅眷居住部分:东学是衍圣公读书、会客、祭祖的地方。
需要指出的是,仁宗皇帝赐“衍圣公”之名,同时任命衍圣公为本县知县,正八品官职,所以朝圣公府亦是仙源县衙所在。
而王棣此时所处的是西学,乃是孔氏子弟读书、宴饮、待客的场所。从休憩所在的侧厅看去,此处建筑形式与庭院布置有较多生活气息,庭中植竹树花卉,配以奇石、盆景等,幽雅宁谧,倒是读书待客的好去处。
不一会,一个二十岁上下、中等身材的青年儒生从一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