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广寒秋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儒生在二丈开外便是一揖:“尊客登门,操不及远迎,失礼失礼。”

  他一袭儒裳敦厚端庄,揖礼标准之至,举手投足间古风犹存。

  众人纷纷起身外迎,王旁作为同行的最长者,作撞还礼:“我等不请自来,多有叨扰,恕罪恕罪。”

  宾主做足礼数,儒生请客人至客厅,唤人上了茶水糕点,开始了友好的座谈。

  一番交谈后,双方都了解了彼此的身份姓名。

  王棣等人算是名门之后,在仁宗、英宗、真宗、神宗四朝俱是当世豪门,到得现今可算得上是名门世家了。在这衍圣公府,开初尚有些“震慑”于千年孔氏的文化底蕴而顾首忌尾,过得片刻便恢复如常而不卑不亢。

  曲阜孔氏于文化圈乃是神袛一般的存在,前来朝圣观瞻者常年不绝。那儒生显然是经历了太多这种场面,并不自恃天下第一家的身份,言谈举止间恰到好处地释放出了善意,让人好感陡生。

  王棣等人也知晓了这儒生唤作孔端操,字子坚,是当代朝圣公孔若蒙嫡次子,比王棣大了五岁。

  孔子四十五代孙孔宗愿,字子庄,宝元二年袭文宣公,至和二年改封衍圣公。

  四十六代孔若蒙,字公明,熙宁元年袭衍圣公,元祐元年改封奉圣公,授承奉郎。

  衍圣公(朝圣公)为世袭,由嫡长子承爵。孔若蒙的嫡长子是孔端友,字子交,今年廿三岁,当为下任衍圣公。也就是说,若无意外的话,孔子圣是与“衍圣公”这个光荣而神圣的称号无缘的。

  王棣的表情却也些微古怪,人生……真是意外不断啊。

  前世他好读些历史书籍,恰好对大宋朝北、南之交这段历史较为熟悉。

  在那个时空,这孔端操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一生,是幸运,更是不幸——

  建炎二年十一月,南宋高宗赵构在扬州行宫举行继统后首次祀天大典,衍圣公孔端友与从父孔传奉诏陪位。孔端友返曲阜不久,金兵大举南下,因济南知州长刘豫叛宋,形势急转直下。金兵破北京,占兖州,锐不可当。孔端友在从父孔传的支持下,除留胞弟孔端操留守阙里林庙外,遂恭负传家宝“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唐吴道子绘孔子佩剑图”和“至圣文宣王庙祀朱印”等,率近支族人端木、瓒等南下扬州扈跸。建炎三年春,金兵前锋直逼扬州,高宗君臣仓皇渡江东奔杭州。孔端友率族人从跸渡江,到达杭州。宋高宗感于孔端友奉诏南渡之功,赐家衢州。孔端友是为孔氏南宗之祖。

  孔端友南渡后,金国扶持刘豫建立伪齐政权,刘豫封孔端友胞弟孔端操次子孔璠为“衍圣公”,主奉曲阜孔林孔庙祭祀。后来,金国和蒙古贵族都曾在曲阜册封过“衍圣公”。

  如此一来,“衍圣公”出现了南、北两宗并立的情况,而且一直持续到元朝。

  孔端操得袭“衍圣公”,也算是一了夙愿。但因金兵肆虐,焚烧孔庙,孔端操乃愤懑抑郁而亡。

  王棣对孔端操的“汉奸”身份说不上有多厌恶,为了保护孔氏不受戕害的委曲求全,其本身也未见得有多贪生怕死。

  再看看眼前这个谦谦君子,想想日后可能发生的种种意外变故,王棣不由得有些神思不属。

  孔端操自幼随长辈交际待客,早练就了面面俱到、八面玲珑的本事,注意到王棣的微妙变化,遂微笑着说:“人道王三郎才情万千,操久仰矣。今日一见,果然是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见面更胜闻名。”

  王棣收敛心神,少不得谦逊一番。

  孔端操又道:“王三郎制词功力天下名,发解试三篇文章更是轰动一时。操有不情之请,今日能得见大作否?”

  嗯,这便是有心考校了。

  自孔圣人传家立世以降,曲阜孔氏大儒辈出,精擅文章经义之道,于诗词倒是鲜有大才。诗词小道也,孔端操此言当然是考校王棣之经义高低。

  他此言一出,王旁等人俱将目光投向王棣,毕竟三郎是王家公认的才学之首,在这衍圣公府可莫堕了家门声名。

  王棣稍稍思忖片刻,从袖兜里取出一卷册子,双手奉上,谨声说道:“此乃小子拙作,请贤人赐教。”

  孔端操“哦”了声,接过册子随手翻开。

  王旁等人见王棣此举,面色各异,有希翼,更有忐忑。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