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满庭芳第1/2段
一刻钟后,孔端操神色数变,拱手一揖:“诸位,操去去就回。”不待众人有所反应便匆匆离去。
十五岁的王楠见孔端操拿着册子离开,嘴巴张了张,想提醒对方,又觉唐突失礼,终究未说出口。待孔端操走远,他才嗫嚅着说道:“三兄,你那册子被……拿走了。”言语间多少有些气急败坏。
众人皆知那册子里的内容,在他们看来,是凝聚了王棣的心血的,若是此间主人执意拿走不还,那可真是投诉无门了。
王棣摆了摆手:“无妨,我让许东家印了数百册,准备上京谒见尊长承奉。”
众人得知此节,方放下心来,只是被主人晾着,难免有些不爽。
两刻钟后,孔端操折返,身后跟着一个儒裳青年,比孔端操稍稍年长些,二人眉目间依稀有几分相似。
孔端操先告了罪,为众人介绍那位儒裳青年:“此乃家兄。”
青年一揖:“孔端友见过诸位贤生。”
呃,这人便是当代朝圣公孔若蒙的嫡长子,也便是下一任衍圣公了,王旁等人更不敢有丝毫轻怠,纷纷起身见礼。
客套几声后,孔端友目光落在王棣身上,手上拿着那本小册子:“王三郎,此书为你所作?”
如此问话,其实已是突兀,与“衍圣公”继承人之身份不甚相符。可王旁等人却端坐不语,心中俱想,那小册子啊……绝对是常山赵子龙般的存在。嗯,三郎写的《三国演义》着实精彩,叫读者欲罢不能。
王棣只点头称是。
孔端友指着册子中某处念道:“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和者,从容不迫之意。盖礼之为体虽严,而皆出于自然之理,故其为用,必从容而不迫,乃为可贵……’承上文而言,如此而复有所不行者,以其徒知和之为贵而一于和,不复以礼节之,则亦非复理之本然矣,所以流荡忘反,而亦不可行也。程子曰:‘礼胜则离,故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以斯为美,而小大由之。乐胜则流,故有所不行者,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范氏曰:‘凡礼之体主于敬,而其用则以和为贵。敬者,礼之所以立也;和者,乐之所由生也。若有子可谓达礼乐之本矣。’愚谓严而泰,和而节,此理之自然,礼之全体也。毫厘有差,则失其中正,而各倚于一偏,其不可行均矣……”
诵罢,他合册拊掌,高声道:“善哉,深谙圣人之道也。”又摇头晃脑的说道:“严而泰,和而节,此理之自然,礼之全体也……妙哉妙哉。”
他又念了两小段,显得极是亢奋,看王棣的目光像是……狼外婆。
这也难怪堂堂的孔氏嫡长子会如此失态,实在是王棣撰写的这本册子杀伤力太大,对孔氏后人莫若强磁。
是的,这本小册子名《论语集注》,乃是王棣用来叩开大宋文坛的敲门砖。
孔端友激动的有些语无伦次:“有此一册,天下读书人何愁不解《论语》?此册……强于邢昺之《论语正义》也。”
《论语》注解历代有之,东汉有《论语郑氏注》,有孔子十一世孙孔安国的《论语训解》,三国时有何晏的《论语集解》,南朝时有梁朝皇侃的《论语集解义疏》。唐代也有王勃、韩愈、张籍等人注解。到了宋代,影响较大的有邢昺的《论语正义》。
邢昺的《论语正义》为何晏《论语集解》所作的疏。此书是《十三经》的标准旧疏,此书问世后,皇侃《论语集解义疏》的影响便降低了。
孔端友将王棣这册《论语集注》置于刑昺的《论语正义》之上,评价不可谓不高。而以他为孔子四十七世孙的身份说出了这番话,已是高度肯定,也算是官方认定。可以预见的是,有了这位下代衍圣公的背书,至少在《论语》经义这一块,王棣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
孔端友好一番赞叹,不迭声的言称“后生可畏”。他熟读经史子集,夸起人来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之乎者也一套接一套的往外蹦,一大通赞誉之词说下来就不带重复的。书读的多,果然是可随时派上用场的。
王旁等人听了固然是与有荣焉,但也有些坐不住了——这孔大公子如此变着花样夸人,咳,有些过了。
反观当事人王棣却是端坐岿然,口中谦逊几声,表情却无丝毫东汉有《论语郑氏注》,有孔子十一世孙孔安国的《论语训解》,三国时有何晏的《论语集解》,南朝时有梁朝皇侃的《论语集解义疏》。唐代也有王勃、韩愈、张籍等人注解。到了宋代,影响较大的有邢昺的《论语正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