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宴桃源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而衍圣公府中的厨师一般都来自父子相承、累代相因的“厨师世家”,其中有的厨师是祖上数辈甚至十数辈。

  孔府的贵族特权地位,“世袭罔替”、“优渥之恩,有加无已”,可见一斑。

  至于那些个菜,诸如一卵孵双凤、诗礼银杏、孔府八珍、孔门牛排、尼山踏青、霸王别姬、麒麟御书、带子上朝、八仙过海闹罗汉、孔门豆腐等等,寓意深长,要说味道么,对于吃惯了江南菜肴的王棣来说,倒未见得有多美味可口。

  撤去酒席,自有仆从奉上好茶零嘴。

  “王贤侄,听汝之意,有心编撰四书经义,然则何以排序?譬如这‘大学’篇,汝从《小戴礼记》抽出将之列为‘四书’初学,所虑者何?”孔若虚语速稍缓,语调不高,却自有上位者的气度,较之孔端友兄弟实是高上许多。

  “王家贤侄”乃是称呼王棣,至于王旁等人便有打酱油之嫌了。

  早年,王安石与孔宗愿有过数面之缘,彼此以平辈相论,孔若虚这声“贤侄”并不失礼数。

  此人颇得儒家真味,可不好糊弄,泛泛之谈是不成的了,得上些干货。王棣心下思忖一番,脸上却无任何犹疑,侃侃而言,大致的意思是:读四书,这就好比建造房子,应当先打好地基。《大学》就是高楼大厦的“地基”,它包含的是为人为学的纲目。“大学”的意思,便是教人学做大人,为人为学要先立一个做“大人”的规模。做“大人”的规模是从“格致诚正”,一直到“修齐治平”。一个“大人”不仅体贴与理解天地万物,而且觉醒与省察自己内心的每一个念头,并且心怀家国天下,更为重要的是,大人将万物、自身与天下贯通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因此,《大学》不仅展现了一个包括“万物-自我-他人”的阔大人生内容,而且厘清与指明了人生努力的目标与次第。所以,《四书》应当先读《大学》,可以把《大学》的内容作为一个间架,然后再将其他书填补上去。

  他详细地解释了四书排序的缘由,孔端友等人听的连连颔首,孔若虚却不置可否,又问:“贤侄以为该如何读此四书?”

  嗯,从“王家贤侄”到“贤侄”显然是态度的转变。

  王棣从容自若,又噼里啪啦的说了一通,末了,总结道:“阅读《四书》要在平实的生活中去体悟领会,要在自身的身心上去著切体认,更要在自身的行为上去努力践履。《四书》所讲无非都是平平正正的生活。《四书》的‘阅读’不仅仅是‘知’,更应当是‘行’。所以,读书只是学者第二事。”

  他说的兴起,险些说秃噜嘴,将“知行合一”抛将出来。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既针对朱熹,也不同于陆九渊。朱陆都主张知先行后。王守仁反对将知行分作两截,主张求理于吾心。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呃,“知行合一”这个命题太过精深,一时半会儿可说不清楚。

  问题在于,他编写的《四书章句集注》用的正是朱熹的版本,间中穿插了钱穆先生的论点,若再谈什么“知行合一”,岂非是自相矛盾了么?

  言多必失,沉默是金。

  孔若虚等人却没有感觉到丝毫异样,只觉得王棣所言鞭辟入里,字字珠玑。尤其最后这二句犹若是乌云中的闪电,噼啪一下在众人脑子里炸开,轰轰作响。

  这牵扯到一个非常大的命题:人为了什么而读书?

  为了读书而读书,为了改变命运而读书,还是为了改变别人的命运而读书?读书,是认知,那该如何化为实践,即学以致用。这,是泛读之辈不曾细想的。

  “此言大善。”如孔若虚这等皓首穷经的大儒便大为震动,声音拔高了两度:“读书之人既知之便应行之,何谓‘行’,即横渠先生所言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

  “为此当浮一大白,且以茶代酒,某敬汝一杯。”

  王棣从善如流,陪着饮了一盅茶,心下却暗叹:可惜的是,一旦灾祸来临,孔氏可没少出“汉奸走狗”,真真是读书人中的败类,还谈什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保命要紧才是。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