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临江仙第1/2段
这……真是令人无语了,王棣不由得拊额长叹。
历下(后世的济南)离郓州不远,二百余里地,水陆皆通。从历下入京,确也会经过郓州,可李格非选的此时过境郓城,真真是运气来了门板也挡不住啊。难不成他是走亲访友来了?或许还真有这可能呢。
话说这李文叔也算是时运不济的,他于神宗熙宁九年中进士,初任冀州司户参军、试学官,后为郓州教授。瞧瞧,堂堂科举进士与从九品官职耗上了。蹉跎经年后,李某人于元祐元年官太学录,去岁官太学正。呶,全是跟学术相关的文书类的文化的官,宋朝本来就尚文轻武,他还能跻身于这样的文化殿堂,也能说明李格非的学术渊文化气息浓郁。这是一般性的定义,难怪时人评之曰:“幼时聪敏警俊,刻意于经学。”
“警俊”说的是机警俊敏,可见李格非乃是“才色双绝”。
而他的家学渊源,真是渊远源长啊。父亲与自己皆为学士韩倚的门下士。韩倚何人?《宋史》里有《韩琦传》:琦蚤有盛名,识量英伟,临事喜愠不见于色。论者以重厚比周勃,政事比姚崇。其为学士临边,年甫三十,天下已称为韩公。
再来看李格非的妻子。他的夫人王氏,系出名门,父亲王圭在宋神宗熙宁时为中书省平章事,元丰时为尚书左仆射,都是执掌国家枢要的丞相,受封为歧国公。在注重门户之见的宋朝,科举得中经过殿试才有的地位,历史上宋朝,就是从真正意义上以儒家教化为目标,只能通过寒窗苦读来实现的满朝朱紫贵。人们评价一个家族的兴盛程度的重要标准,就是看这个家族有几个考中科举的男子和几个嫁给科举出身者的女子。大约也有人记得,“榜下捉婿”。然后,她生了那个那个举世闻名世人称之为“”李三瘦”的,想当然地无论是才与貌,都不可能差到哪里去,亦可见文叔是众望所归的俊彦之才。
在王棣看来,这李格非天生就是个搞学问的文人,根本不适合在官场厮混。其博学多才自是真的,但略显迂腐。杭州之行,让王棣觉得,李大才子甚至不如高俅,至少后者是个实干家。
若干年后,世人提及李格非,大抵只会说一句:“哦,是李三瘦的父亲。”
“李三瘦”自然便是李清照。
李清照有许多不为人知的雅称别号,比如易安居士、正宗第一、婉约宗主、李三瘦等,其中,“李三瘦”是较为奇特且不好理解的一个。
所谓“三瘦”,是指李清照喜以“瘦”字入词,来形容花容人貌,并创造了三个因“瘦”而名传千古的动人词句,即:“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和“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八岁的李度娘已经显露出词曲方面的天赋,拿出的词作虽然稚嫩,但已胜同龄人多矣。当然,词境多童趣,尚无婉约派词风。
杭州近二月时日的相处,王棣对古灵精怪的小度娘很是喜爱。他前世有个小九岁的妹妹,打小就宠溺着,李度娘在他眼里就是一天真可爱的妹妹。
可,李格非及家眷(当然也包括李度娘)竟然被宋江一伙给裹挟劫持了,这算什么?时也命也么?
怎么办?毋需多加考虑,总不能视若无睹。
王棣让朱仝回衙里复命,请对方知会丁知县自己会留下来参与救援(剿匪),又请朱都头留了二名衙差帮忙。
朱仝自无不可,爽快地拨了两名得力属下供王棣差遣,匆匆回去复命不提。
去码头的路上,王棣与王旁等人说了与李格非的渊源,决定留下相机行事,王旁等可先行启程赴京。
剿匪,救援?
王旁一众惊愕之余,却实在不好反对。临川王氏怎能做出见死不救的事来?更何况三郎与李格非可谓是并肩作战共对风浪的战友,若是不闻不问才是不仁不义。是以,即便心下忧虑也只能是默许此事。
上了楼船,王棣与王未众姝简单说了情况,便随着那二名衙差坐上许五先雇的数艘小舟破浪而去。
郓城水路发达,境内河湖纵横交错,黄河、运河交汇于此,由程屯冷水湖码头北去数里便汇入了浩淼梁山水泊。
船不大,类似江南的乌篷船,仅能容四、五人。艄公奋力摇橹,船速倒是不慢。
宋朝时造船业在技术与制造量上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峰,造船工艺有了巨大进步,出现了很多造船业中心,特别是海船的质量已是独步天下。
彼时每年打造各式船只多达数千艘。请朱都头留了二名衙差帮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