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天香第1/2段
是日,众人皆成了李师师的拥趸,可以预见的是,有遂宁郡王及周邦彦的力捧,这位矾楼新人必会大红大紫。
而于王棣而言,素不追星,更何况李师师年方二八,在他原本那个时空还是个中学生呢,幼齿……咳,荼毒小苗苗的事儿,他做不出来。
不过,对这个与陈圆圆、柳如是、董小宛等齐名的“历史名妓”,他颇感兴趣。并无邪念,只是想了解了解这些与名妓与后世的顶流有何不同。
在原本的时空,关于李师师的记载是语焉不详的,乃至于让人云里雾里,倒是平添了几分神秘。
据考证,历史上应有两个李师师。
第一个李师师约出生于公元1062年左右,是东京城内经营染房的王寅的女儿,师师天生一副美声唱法的好嗓子,加上老鸨的耐心调教,悉心指点,不满15岁的小孩,就已经是“人风流、歌婉转”,在首都各教坊中独领风骚,高树艳帜。根据各种资料来看,和李师师有过交往的历史名人中有北宋著名词人张先、晏几道、秦观、周邦彦以及宋徽宗赵佶等人。
第二个李师师约出生于公元1090年左右。据张邦基《墨漫录》说:“政和间,李师师、崔念奴二伎,名著一时”。可见政和年间(1111-1118),李师师红极一时。而师师“门第尤峻”,像他这样的人已无缘叫局而一亲芳泽了,只得写了两首诗酸酸地“追往昔”。迎人桃出隔墙花,可以想见她的金钱巷住宅门前有株垂柳,柳条的枝叶几乎正对垂着珠箔的门帘,隔着围墙有一株樱桃掩映在碧纱窗上,花枝伸出围墙,似乎在欢迎来客。他当然不知道:宣和年间李师师“门第尤峻”,与徽宗的垂青是大有关系的。
当然,还有一些事情只能另作他解了,比如张先《师师令》中的“师师”必然不会是宣和年间的李师师,因为张先1078年就已去世;同样秦观词中所写的“师师”也不可能是宣和年间的李师师了,因为秦观1100年去世时李师师才10岁左右;那么他们所说的“师师”有可能是“张师师”或“王师师”了?
这些都与王棣无关。通过这些年对这个时空的了解,他可以确定某些东西发生了变化,或人或事,或多或少。他甚至怀疑,众多个细微的变化最终会影响这个时空的走向。当然,最大的变数是他,说不定一旦他“人间蒸发”了,一切又会回转到原本的轨道。但又或许不会。
这么头痛的哲学辨证,还是不想为妙。
但他仍是头痛了。
次日醒来,便觉口渴头痛,这是典型的醉酒后遗症哪,前世他可没少吃这种苦头,各种饭局,各种酒局,实在是不胜其烦。
昨日“连续作战”,直到李师师加入,气氛更是达到了高潮。也不知究竟喝了多少酒,即便“千杯不醉”的他也是喝的差不多了,虽未尽醉亦不远也。倒是这具年轻的躯体素质不错,晨练半时辰,洗漱罢便恢复了七七八八。
提前到达汴京,年前年后这三个月,除了读书温课,还得去拜访亲友故旧。
王安石二度拜相,虽然得罪了大多数朝臣,但也收获了不少拥趸,其中不乏重臣要员,即便因政治诉求不同站在对立面的“政敌”私底下也是钦佩其为人(才干)。时下旧党执政,新党纷纷被罢黜问责,但王安石的人脉毕竟仍未散尽。就算人走茶凉,也还有王安礼的人际网络呢。这王氏兄弟,可真会玩哪。
王安礼早前列过一张单子,详细列举了拜会对象,远近亲疏一一排列,也算是煞费苦心了。
唐代的科举在考试之外实行“行卷”与“公荐”。“行卷”,就是考生将自己创作的诗文,选出最优秀的写成卷轴,在考试之前投呈给当时的名公世卿及文坛上有名望地位的人,目的是求得赏识,以便在同僚间制造声誉,或者向主考官推荐;“公荐”,就是一些名公世卿及文坛名宿,向主考官推荐优秀人才。
王维行卷于太平公主而高中进士第一名。白居易也因“行卷”得以脱颖而出。李白携《蜀道难》晋见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贺知章,贺大人读过之后,惊呼:“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直接推荐给玄宗。
宋代科举则杜绝引荐,纯以试卷定取舍。皇帝三年一次亲自殿试成为常制,由此考生一律成为天子门生,避免了考生和主考官之间结为同党。
其中不乏重臣要员,即便因政治诉求不同站在对立面的“政敌”私底下也是钦佩其为人(才干)。时下旧党执政,新党纷纷被罢黜问责,但王安石的人脉毕竟仍未散尽。就算人走茶凉,也还有王安礼的人际网络呢。这王氏兄弟,可真会玩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