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天香第2/2段
纵观古今,只要有人处便有圈子,一圈套一圈,大圈小圈,圈圈相扣。一言以概之,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没有背景靠山,无人提携简拔,想要白手起家、出人头地,真的太难。
王棣倒是不反感圈子文化,真正有能力的可藉此少走弯路,碌碌之辈终是烂泥糊不上墙壁。大浪淘沙,能笑到最后的才是成功者。
倒是他看王安礼列写的那份名单,不由得苦笑不已。那上面除了王氏一干姻亲,如王安石的女婿、工部侍郎吴安持。
王棣的这位大姑父也是出身不俗,其祖父是前礼部侍郎吴侍问,父亲吴充继王安石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伯父是参知政事吴育,兄长吴安诗是中奉大夫左司谏,可谓是满门高宦。
又有右司员外郎章楶、集贤院学士章衡与王家颇多往来,当登门拜访。
除此之外,名单上便是王安礼的亲朋好友,几无熙宁变法时的新党人员。
王棣倒是能理解王安礼,着实煞费苦心了。
熙宁变法时,王安石在用人方面却颇多短视。他在建立“新党”时提拔任用新人,但却没有经过严格的筛选和考核,导致变法派中小人颇多。
其时变法主要参与者吕惠卿、章惇、曾布、蔡卞、吕嘉问、蔡京、李定、邓绾、薛向等人,这些人尽是奸邪小人,绝大部分被列进了《宋史》的奸臣册中,尤其是蔡京堪称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
熙宁七年,王安石在保守派攻击和变法派倒戈中伤下,第一次罢相。宋神宗提拔吕惠卿继任宰相。吕惠卿乃王安石一手培养提拔起来的,但他拜相后,深恐王安石东山再起,遂与另一改革派大臣邓绾合谋,将王安石牵入谋反案中,欲置之于死地。王安石得知后,赶往京城向神宗申辩,澄清了事实,后又查出吕惠卿敲诈商人五百万钱的重罪。由此,王安石重新为相。但吕惠卿心有不甘,竟把王安石写给他的私信呈给了神宗。由于王安石把吕惠卿视为同舟共济的知己,给他的信中曾有“无使上知”字样,这就直接导致了王安石第二次罢相,政治生涯就此完结。
再说邓绾,此人更是做事不择手段,厚颜无耻。为了快速升官,他对王安石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由此被破格提拔,同乡骂他无耻,他竟说:“笑骂从汝,好官我自为之”,这句话成为后世指斥官场厚颜无耻行为的专用语。王安石第一次罢相,邓绾便转投吕惠卿一起打击王安石,及王安石复相,邓绾又弹劾吕惠卿等以取谀王安石。
章惇,此人也曾是王安石的得力助手,但他心胸狭窄阴鸷,排斥异己不择手段。章惇为相后,复行新法,对反对变法的诸臣大肆报复,手段过激,事同弄权。
当初,司马光与王安石因政见不同,也争得面红耳赤,但其本质上都是为国为民,纯粹是君子之争,不存一己私利。王安石痛恨司马光之余还说“司马君实,君子人也”。司马光得势后,评价王安石只是说“介甫无它,唯执拗耳”。此时双方在政治斗争上都没有落井下石。但章惇得势后,立即把改革变成激烈的清算,使国家的有限力量都在党争中消耗殆尽。
此外,曾布、蔡确、杨绘、刘挚等都曾经都是改革的积极推行者,受到了王安石的信任和重用,然而这些人为谋私利,迅速变成了反对改革的骨干力量……
当然,这与《宋史》对王安石评价过低有关。《宋史》修于元代,“王安石传”的底本是洪迈等人的《四朝国史》,而《四朝国史》又取材于《神宗实录》。《神宗实录》是谁修的?这时候事情就开始变得有趣了——神宗实录前后修过五次!五次!神宗死后司马光主持修过一次……好了,真相大白。
不过,即便王安石被刻意黑化,但其识人不明、用人不当却是不争的事实。
王安礼知晓其中内情,自然不会让王棣等人再去招惹那些旧党大佬,避之唯恐不及呢。
王棣并未多说什么,在原本那个时空,王安石可是被足足黑了八百年之久,就现今而言,想为其翻案并无可能。好在旧党多君子,即便对王安石百般攻击,也不会祸及妻儿,倒是大概率不会遭受池鱼之灾。
虽然那份名单并无李格非,但先前约定今日过府拜会,自是不会食言。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