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禁烟第1/2段
才子佳人也好,争风吃醋也罢,四海承平时可为谈资,津津乐道。
但朝堂之上的衮衮诸公却是无这等闲情逸致的,各怀心思,蠢蠢欲动。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高太后凤体抱恙!
原本,太后已年近六旬,身子骨不大好也属正常。人生七十古来稀,花甲老人有些病痛在所难免,但这时机不对。
是的,高太后病的不是时候。
宫中长者生病这种事极为秘辛,概不外传。太后老人家却已是染恙旬月、卧榻不起,此事便再难保密,朝堂之上难免人心惶惶。
无它,朝政施行皆在太后一人耳。朝堂诸多大佬尽由太后提拔擢升,熙宁新政尾大不掉,司马相公仙逝后,旧党分崩离析,洛、蜀、朔三党争斗犹胜新旧之争。在这当口,若无高太后坐镇调度,恐怕这大宋朝的天又要变上一变了。
高太后这四十余年来可谓是经历大风大浪,巾帼不让须眉。
其本亳州蒙城人,小字滔滔。庆历七年三月,高滔滔嫁给了赵宗实,封京兆郡君,随即在次年四月就生下长子。嘉祐七年八月初四,赵宗实被仁宗立为皇子,初九,赵宗实赐名赵曙,次年三月二十九,仁宗驾崩,四月初一,赵曙继位,是为英宗。四月二十九,京兆郡君高滔滔被立为皇后。
英宗的四子四女俱为高滔滔所生,继位后后宫中除高滔滔以外也没有任何妃嫔。曹太后曾让心腹人悄悄给儿媳兼外甥女高皇后带话:“官家即位已久,今圣躬又痊平,岂得左右无一侍御者耶?”高皇后听了婆婆兼姨妈的话,很不高兴,回答说:“奏知娘娘,新妇始得嫁‘十三团练’耳,即不曾嫁他官家。”在治平三年底,赵曙生病,大概是为了冲喜,高滔滔听从了曹太后的建议,方给丈夫选了三位妃嫔。
就问你新不新奇?
治平四年正月初八,英宗驾崩,太子赵顼继位,正月初十,尊曹太后为太皇太后,高滔滔为皇太后。元丰八年二月,赵顼病重,宰相王珪请求立太子,又奏请皇太后权同听政,赵顼同意。三月初一,高滔滔垂帘于福宁殿,确立六皇子赵佣为皇太子,改名赵煦。三月初五,神宗驾崩,太子继位,初六大赦天下,初七尊高太后为太皇太后。三月二十二日,高太皇太后正式开始听政。
高太后拥有十分优秀的执政才能。执政期间,勤俭廉政,励精图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十分繁荣。因而,哲宗时期经济繁荣、天下小康、政治清明、国势强盛,这与高太后的贤德是分不开的,时人誉为女中尧舜。
就问你传不传奇?
熙宁年间,高太后和曹太后,利用自己是皇帝母亲和祖母的身份,不断向神宗皇帝施加压力。神宗本来就是孝顺之人,最终也产生了动摇。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很多,但高太后绝对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
她为什么会如此厌恶变法,自始至终反对变法呢?
在王棣看来,首先作为国家功勋之后的皇亲国戚,本身就有庞大的家族支系,而变法的很多内容过于急功近利,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现状,损害了各阶层的利益,首当其冲感受到变化的就是统治阶层中的贵族,变法遭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而高太后的反对有其本身的倾向以及家族的影响。
革新比守旧更需要勇气和魄力,作为受传统教育的女子接触的更多的或许是旧时的守成方式,却不会受很多关于治国理政的教导,而且相比于革新,守成更加的稳定。庞大家族众人的利益要求,神宗在位时,反对也就是反对派多了一份力量而已,但是当她真正的执掌政权可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并付诸实施承担责任时,满足统治的需要,众人的意见会推着她前行。
其次是王安石的变法不能完全适应当时的社会现实,过于超前的变法措施,没有足够的社会基础来支撑,也没有够的势力支持。单纯的为了应对国家的财政危机,以损害社会各阶层利益的方式来充盈国家财政,在当时社会矛盾重重的情况下,只会雪上加霜。在变法求新的过程中急于求成是大忌,不能适应现实需要的只能被搁置,正是由于危机沉重,矛盾激化,更加需要稳步前行。
再次是获得统治阶级内部的认同,减少反对力量很重要。
其实,归根到底是因为新政损害到了诸多集团、门阀的根本利益,注定会以失败告终。
都说屁股决定脑袋,高太后所处的位置,变法遭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而高太后的反对有其本身的倾向以及家族的影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