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乐世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唐代的元宵节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即从正月十四一直到正月十六,总共三天。到了宋代,元宵节又增加了十七、十八两天。乃是因太平兴国三年吴越王钱俶将他的两浙十三州土地献给了宋朝廷,鉴于钱氏纳土进钱买两夜,今十七、十八夜是也。

  宋人的元宵节大内皇宫广泛参与。大内从冬至后就责成开封府在街道上开始搭建山棚。山棚竖起高大的檩条,正对着宣德楼。在搭建的时候,这里就开始热闹起来。各色表演,耍杂,歌舞百戏、蹴鞠、杂技、吹箫的,敲鼓吹笛的,说评书的,卖药算卦的,猜谜语的,都聚在这里。

  初十,王家年青一辈出了枣家子巷,后又与苏府、李府的小郎君、小娘子们汇合,一行十几人在数十名扈从如临大敌般的护卫之下浩浩荡荡的逛灯市去也。

  沿途但见人头攒动,行人摩肩接踵,只能缓缓前行。开封府并巡城司等皂差衙役全副武装,维护治安秩序。

  由于满城人倾巢而出,其间少不了私鼠窃狗偷等治安事件的发生,比如丢孩子。

  神宗时期的礼部侍郎王韶五岁的幼子就在元宵节被歹人抢走。这个小衙内非常机智,把头上的珠帽藏在怀中,一声不吭,老老实实坐在歹人的肩膀上。等到了东华门,他看见有坐轿子的车马,立刻扑上去,大声呼救,因而吓走了歹人得以周全。

  全城的狂欢季,也正是公差们的苦逼时。

  “汴京元宵节的食品相当特别,京师上元节食焦,最盛且久,又大者名柏头焦,凡卖,必鸣鼓,谓之缒鼓。每以竹架子出青伞,缀装梅红镂金小灯球儿,竹架前后亦设灯笼,敲鼓应拍,团团转走,谓之打旋。罗列街巷,处处有之。”吃货苏过同学又开始普及美食方面的知识:“街头巷尾到处都有卖缒的鼓声、盛槌的竹制架子,上面装饰灯球、灯笼灯元宵节特有的物品。而且,卖槌者在有节奏地敲鼓的同时,还会将竹架子团团转,很是引人注目。大体上是面食,而用稻米制作的则是所谓蚕丝饭,京师上元日,有蚕丝饭,捣米为之,朱绿之,玄黄之,南人以为盘冶。也就是将米饭做成各种颜色,南方人称之为盘滄。”

  “京城元宵节食物还有宵夜果子、下酒果子。京师上元有独体朱砂丸、龙脑丸、橄榄丸、梅花丸、药丁香,又以药丁香为字及花,皆谓之宵夜果子。又货茶丁香……”苏胖子越说越起劲:“京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盐豉捻头,杂肉煮汤,谓之盐豉汤。又如人日造茧,皆上元节食也。此三种元宵节食物,即圆子、盐豉汤和面茧。”

  “所谓人日面茧,是每年农'历正月初七这一天用面做的探官茧,人日,京都贵家造面茧,以肉或素馅,其实厚皮馒头、悛馅也,名曰探官茧。又立春日作此,名探春茧。馅中置币签或削木书官品,人自探取,以卜异时目品卜。街市前期卖探官,言多鄙俚,或选取古今名人警策句,可以占前程者,然亦但举其吉祥之词耳。”苏迟也接了话,他在京城住了数年,上元民俗还是知晓的。

  难不成川蜀人士都有吃货的潜质?基因强大如斯?

  饶是王棣等人明明吃好晚膳方出的门,这会也是觉得口齿生津,腹中馋虫蠢蠢欲动也。

  “哈哈,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苏过忽拊掌笑指一处:“却是巧了,吾正食指大动呢。”

  众人顺着他所指之处望去,却是一座二层阁楼,匾额上写“张家酒楼”四字。汴京城内城外,店铺林立。这些店铺中酒楼饭馆占很大比重。仅御街上的州桥一带就有十几家酒楼饭馆,其它街面上的食店更是数不胜数。

  “别看这张家酒楼名字俗气,却是这州桥一带最为知名的酒楼了。其它如‘曹婆婆肉饼’、‘曹家从食’、‘李四分茶’、‘清风楼酒店’、‘潘楼酒店’、‘徐家瓠羹店’、‘李七家正店’、‘看牛楼酒店’、‘唐家酒店’也是颇有特色,值得光顾品鉴……”苏过如数家珍,也不知他是否每一家酒楼都去“品鉴”过没?

  众人让苏过一通说,成功地勾出了馋虫,也想去这家汴京正店见识见识。

  好不容易挨到酒楼门口,便听迎客小厮正小心与要进店的食客解释:“实在抱歉,今日敝店已然客满,还请尊客移步他处,抱歉抱歉。”

  众人不由面面相觑,今日这满街的游人,酒楼食肆定是都爆满的吧?心下尽是有些失望。

  “王三郎,可是要进店吃食?”

  王棣循声望去,却是一廿余岁的精干青年恭恭敬敬的在酒楼门口出声招呼。咦,这青年是认识的,是“染墨轩”的伙计,吾正食指大动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