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一章 横云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本朝初年,太祖赵匡胤鉴于唐代太监专权之祸,严格控制后宫太监人数,刚开始太监只有区区五十人,后来有所增加,也才一百多人。为防止太监结党营私,扩大势力,还规定太监过了三十岁,才能收养子。

  除此之外,宋廷还为太监设立了专门的官阶体系,相对于普通的文武官员,太监的品级比较低,晋升也很难。不过,皇帝对带兵的武将特别防范与猜忌,常常派出自己信任的太监到军队中任监军,监督武将们的行动,这些太监监军也经常有机会参与军事决策。久而久之,这些太监的军事指挥能力也变得很强,渐渐坐上了军事统帅的位置。

  由于大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一般都需要进士功名,太监根本不可能在文官体系内晋升。这样,走武将这一条路,成为太监快速晋升、出人头地的唯一可行之路。所以,大宋的太监对做武将趋之若鹜,出现了一批能征惯战的名将,如窦神兴、窦神宝兄弟、王继恩、秦翰、李舜举、李宪等。

  这李宪在元祐朝被问责贬官,原已泯然于世,却不知为何又回宫侍奉当今官家了。

  那明黄裳少年正是当今天子、大宋朝第七位皇帝赵煦,时年十五岁,即位大宝第六载。他身形削瘦,生的眉清目秀,五官柔和,双目倒是炯炯有神。

  “哦,今科贡举第一场的题目可出来了?”赵煦坐直了身子。

  “刚出,本经题是‘生财有大道’。”李宪腰背有些佝偻,显然是这几年过的极不好,苍老的很快。

  “是《礼记》中的《大学》篇……”想了想,赵煦诵道:“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是则平……”

  他微微笑了笑,道:“刘元城这题出的有些意思,不过贡生终日与经义为伴,未必晓得国家商业经济之道。”

  李宪道:“自是有的,譬如首提这‘经济’之人。”

  “经国济世,经世济邦。”赵煦慢慢的说道,似在自言自语:“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那王棣倒是说的直白,却不易理解,有机会可当面问问。”

  关于“经济”一词的含义,王棣与苏轼、高俅粗略谈过,不想竟是入了皇帝之耳。

  少年皇帝轻轻拍了拍适才看的书,封面上写着“菜根谭”三字:“那王棣是熙宁八年十月生人吧,比吾大了不到两岁,竟然就写得出这等文字,果真是天降之才哪。”

  “从静中观物动,向闲处看人忙,才得超尘脱俗的趣味;遇忙处会偷闲,处闹中能取静,便是安身立命的工夫。”他随手翻了翻,念了一段,慨叹道:“以其年之幼而尽得儒家真味,非常人也。”

  顿了顿,皇帝又问:“《论语集注》出到第几册了?”

  李宪回答:“第三册。”

  皇帝起身,负手来回走了几步,很有些龙行虎步的气度:“据说王三郎要将《中庸》与《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为之集注。这可是诸多大儒都不敢触碰的大事件,他居然还真就做了,不但做了且做成了……好厉害……”

  李宪是个合适的捧哏,恰到好处的附和:“官家所言甚是,年前第一册《论语集注》问世时,东京士林一片哗然。不过有衍圣公府和程伊川、潘延之、周季老等大儒为其张目,士林的反弹声弱了许多。后续的二、三两册推出后,文坛更是失声了,想来是王三郎写的东西确实站得住之故。”

  “何止是站得住?李阿公武功了得,文人的事不甚了然。立德立功立言,文人三不朽也。古往今来,文人不计其数,然可谓不朽者寥寥。王棣虽为弱冠少年,便立不朽之业,其后又该如何?又能如何?不可估量也。”皇帝实则十四岁,在朝会时只是摆设,好似朝堂之上吉祥物抑或花瓶,御极六载,只不过是提线傀儡,发声不得,此刻却是老气横秋,极有主见,胸藏丘壑,与平素判若两人。不过,大概也只在“李阿公”面前方会如此,毕竟少年心性,自有峥嵘。

  李宪面露愧色:“老臣愚纯。”

  彼此宦官在皇帝与后妃面前自称“臣”或“小人”、“小的”,视情况而异,并非是“咱家”、“奴婢”甚至“奴才”。

  赵煦摆摆手,略过此节,忽而失笑道:“王棣都要为四书集注了,这本经、兼经焉有不通之理?今科贡举的头两场倒是占了大便宜。‘生财有大道’……且看他如何答题吧……”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