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 绿意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全诗先以“天地有正气”发端,然后层层陪衬,突出“时穷节乃见”。之后再历举“哲人”事迹证明“时穷节乃见”。此诗篇幅宏大而主旨突出、脉络分明。浩然正气直贯全篇,故历述古人事迹和己身遭遇而无堆砌之感。先写古人而后写自身,并表明“时穷节乃见”的古人正是自己的楷模,表现出他的浩然正气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沃壤之中。

  这种五言诗,容易写得平板拖沓,但这首诗却以其慷慨悲壮拨人心弦,使读者倍受感染。这主要是诗人充塞胸中的浩然正气流溢其闻,使诗作元气淋漓,毫无干涩之感,且词气滂沛,笔力道劲,格凋沉雄。全诗以平和稳健的散文化语言,紧紧环绕对浩然正气的礼赞,于夹叙夹议中层层深入推进展开。且用韵富有变化,与文义互为烘托;旁征博引,具体体现了浩然正气的巨大力量;语多排比句式,文气绵密贯串,节奏整齐明快。

  总之,此诗可为弘扬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典范之作。

  偏题跑题?聪明人都极聪明的避而不谈。要知道这首“正气歌”太具魅惑力,你敢非议一个试试,一个一口唾液得把你淹死喽。再者言,才情万丈如王棣,岂是你可随意置喙的?

  《论语集注》已出到了第五册,影响力日盛,已有不少士子在讨论将《论语》列为科举本经。此时《诗经》、《尚书》、《易经》、《周礼》、《礼记》中的一经为本经,以《论语》、《孟子》为兼经,若是将《论语》列作本经,那可是科举大事。

  而据“染墨轩”广告宣称,不日将发行《大学章句》,乃是将“大学篇”从《礼记》抽离出来并注解释义,此又是一大创举,令人期待。

  言而总之,王棣夺省元之位,实至名归。

  殿试前的这些日子,京师各大酒楼歌坊成了新晋进士集会地,同科进士忙着各种应酬,联络感情,加深印象,真真个纸醉金迷、醉生梦死。

  王棣这位省元公自然是大主角,枣家子巷王府登门下帖者络绎不绝。毕竟王安石的人脉尤在,且王安礼仍在高位,此次王府叔侄四人同科中试,这是要一飞冲天之势呀,各路牛鬼蛇神齐齐现身,总得刷个脸熟吧。

  真正让王棣头痛的是那些前赴后继的媒婆,让他感觉自己是怎么也逃不开魔掌了。

  事实上,像他这般年龄的青年才俊正是香饽饽,令一干高宦豪绅垂涎三尺,恨不得在省试放榜便“榜下捉婿”。他未去贡院南墙看榜,也正是考虑到了此节,到时双拳难敌四手被捉走,那便悲催了。

  这……实在是难为情了。嗯,是“此时此地难为情”……也不准确,难为他用情吧。才十七岁哪,我的天。好吧,在这时空,十七岁已经老大不小了,可以不要脸参加挑战了……

  倒是有想过,入乡随俗嘛,且这辈子何其幸也,齐人之福不是梦……大概每个男人都这么想吧。当然,反之亦然。

  问题在于,他几乎没得选,聂胜琼与蔡云英的心意是显而易见的,但没法成为原配,甚至不可能明媒正娶,顶多也就是一顶轿子从侧门抬了进屋……唯一的选项只能是苏静嘉。

  倒是谈不上抗拒,要说起来还是青梅竹马呢,幼年便已相识,之后还有书信往来,是瞧着她从萝莉长成娉婷少女的。有才有貌,且出身不俗,这样的女子不正是最佳伴侣么?更何况,他与苏轼交情匪浅,老苏只差勒令他托请媒人登门提亲了。

  人这一生,会遇到无数次选择,从心而为便是最合适的。

  念及那张如花娇靥,王棣终究是心动了。也算是日久生情了,这样的女子怎能让人不动心?

  二世为人,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想一千遍不如做一遍,心动不如行。等待,到头来只能换来悔恨及无法弥补的遗憾。

  既然决定了,那便付诸行动。

  就这事他先告知了长辈,老夫人几个听了自然是欣慰不已,当即商量纳彩问名事宜。

  苏轼那里去了书信,长兄为父嘛,京中暂时由苏辙接头商讨。

  这些个事情定于殿试后进行,总得圆满完成。

  而苏小妹知晓此事后,反倒不再上王府作客了,尽是待在闺房,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做个安安静静待嫁的美娇娘。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