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 瑶花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这般胡乱想着,行了不到两刻钟,到了一座古朴庄严的宫殿前,殿门匾额上写“集英殿”三个大字。

  太祖时定讲武殿为殿试处,神宗熙宁三年年改为集英殿。自此,集英殿成为了宋代殿试的专用考场。

  殿试虽是皇帝主持的最高一级考试,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皇帝往往会临时选定一些官员来办理殿试的具体事宜,这些官员统称为殿试官。据记载,殿试官的组成主要有:编排官、封弥誊录官、对读官、初考官、覆考官、详定官……等共计三十一人。

  举人纳试卷,内臣收之;先付编排官去其卷首乡贯状,以字号第之;付封弥官誊写校勘,用御书院印;始付考官,定等讫。

  进皇宫前早有禁军兵士仔细搜检,进集英殿倒是免了此节。当然,过了省试已博得了进士,没有谁会想着夹带舞弊。再者,殿试是皇帝出一道策问题,绝无泄题无能,便是想舞弊也没有路子。

  集英殿并不太大,正堂大概有一个半篮球场大小,连着两旁廊道密密麻麻地摆满了小几。一众进士在宦官的引领下按着座号入位。

  几凳稍矮,坐着极不舒服,新科进士们却不敢妄动。在如此神圣庄严之地,且有一干朝堂高官盯着,最要紧的是给大佬们留个好印象,再如何难受也得将受着。

  紧张是在所难免的,这等大阵仗下还能从容淡定就不是官场菜鸟了,便是王棣也感觉到手心沁了一层细细的汗渍。这种压迫的氛围在皇帝到场时达到顶点。

  “皇上驾到……”

  大宋朝不像辫子朝那般在皇帝跟前动辄下跪叩首山呼万岁,但基本的礼仪还是有的。

  在私下的场合,宋朝官员与皇帝见面,行揖拜礼,而非跪拜礼。如果是大朝会(通常在元旦、冬至等重大节日举行),自然是极尽繁文缛节,少不了臣向君跪拜的礼仪;但日常的常朝会,则不需行跪拜之礼。理由是《宋史·礼志》将“朝堂行私礼,跪拜;待漏行立失序;谈笑喧哗;入正衙门执笏不端;行立迟缓;至班列行立不正;趋拜失仪;言语微喧;穿班仗;出阁门不即就班;无故离位;廊下食;行坐失仪;入朝及退朝不从正衙门出入;非公事入中书”等十五项行为列为失仪,“犯者夺俸一月”。由此看来,宋臣常参时并不行跪拜礼。

  老百姓见了皇帝,也不一定要下跪。真宗皇帝西祀汾阴、途经泰山脚下被当地民众围观——“大中祥符间,章圣祀汾阴,至泰山下,聚观者几数万人,阗拥道路,警跸不能进”。显然,这并不是官方组织的跪迎,所以秩序非常混乱。仍是真宗,咸平四年八月,“上观稼北郊,宴射于含芳园。都人望见乘舆,抃跃称万岁”。开封市民看到皇帝的乘舆,只是欢呼雀跃,而不是惶然跪倒。

  行揖见礼罢,一个清亮的声音响了起来:“今日为国抡才,群贤毕至,联心甚慰,天下英才尽入联彀中也。”语调轻快,隐隐有雀跃欢喜之意。

  王棣坐在第一排,入座时飞快地向上望了一眼,皇帝好年轻,朝气蓬勃的脸庞上仍有些许稚嫩,只是身形削瘦了些,显得营养不良。其时,皇帝恰好将目光投了过来,明亮清激,充满希翼。王棣没有躲闪,静静的与皇帝对视了须臾方落座。

  赵煦在龙椅上坐了下来,压下心头的蠢蠢欲动,这可是他首次单独主持殿试,帘后无人,心头轻快呀:“李阿公,开始吧。”

  李宪躬身答应,将黄帛卷轴递与身前宦官:“童贯,宣读圣题。”

  王棣心下一凛,忍不住向上瞥了一眼,见是一个三十出头的内宦,样貌很是“与众不同”。此人三十多岁,身材高大魁伟,双目炯炯有神,面色黢黑,颐下居然生着胡须,一眼望去,阳刚之气十足,根生不像是阉割后的宦官。王棣晓得他年近二十岁才净身,大概才与寻常内宦大不同。

  童贯打开卷轴,声音宏亮,贯透大殿:

  “尝闻汉兴四十余年,孝文专用德化,遂能移风易俗,兴于礼义,断狱数百,几至刑措。章帝继建武永年之政,事从宽厚,人賴其庆,郡国所上符瑞,合于图书者数百千所……”

  宋代殿试策问的题目一般由皇帝亲定或由翰林学士、知制浩等官员奉命拟定,然后呈皇帝御批后执行,基本都是以皇帝的口吻向考生发问,直接反应了皇帝的意志。以提问者动机和目的划分,策问主要有以下几种:放低姿态,礼贤下士;直陈弊政,广开言路;陈时事现状,寻经世之才;抒发内心,寻求共鸣。

  这道策问题便是如此,下来,压下心头的蠢蠢欲动,这可是他首次单独主持殿试,帘后无人,心头轻快呀:“李阿公,开始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