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 探春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臣对:

  臣闻帝王之临驭宇内也,必有经理之实政,而后可以约束人群,错综万机,有以致雍熙之治;必有倡率之实心,而后可以淬励百工,振刷庶务,有以臻郅隆之理。立纪纲,饬法度,悬诸象魏之表,着乎令甲之中,首于岩廊朝宁,散于诸司百府,暨及于郡国海隅,经之纬之,鸿巨纤悉,莫不备具,充周严密,毫无渗漏者是也……”

  背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王棣很庆幸自己的记忆力超强,能记住那么多名篇名作。读书,果然是有用的。

  当然,也不可能照搬全抄,得删减改换,毕竟有些文字是不合时宜的。

  抄的是那个时空状元卷,出自明万历二十六年赵秉忠殿试答万历皇帝的策问题《问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是那个时空唯一存世的状元卷。

  一旦动笔,便如行云流水般,脑子里一片清明,一字一句跳跃出来,只需照抄便可。

  这篇标准的八股文既然会被点作状元卷,自是有其独到之处的,大抵是说作为一国之君,当以法治国,要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等等。赵秉忠生活在五百年后的明代,其时的封建君权制已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国家制度、君臣共治已臻完善,将那时的论点放诸此时自然是超前的,却也更能蛊惑人心……

  他心无旁骛的写着,连殿中的骚动也未发觉。

  赵煦原本端坐殿上,饶有兴致的观望着殿中进士作题,最终目光落在了王棣身上。

  也算是久仰大名了,这王三郎只比自己大了两岁,长得丰神俊朗,且眉宇身姿颇多英气,难怪说是文武双全呢。那几阕词很见功力,据说便是苏学士、周美成、秦少游这等词坛圣手也是赞不绝口。这倒罢了,大晏相公五岁便有“神童”之誉,十四岁获得进士出身,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大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大宋倚声家之初祖”。入宋以来,年少而能诗词者并不少见,但文才如王棣者,怕是空前绝后的了。《论语集注》一出,便是成名大儒也是瞠目结舌、自叹弗如啊。还有那《菜根谭》,蕴含人生哲理,深刻的体现了传统道德生活化的倾向,具有儒道真理的结晶,可为儒家通俗读物之范本。这样的人,只能用“天纵奇才”形容,实乃国家之幸,朕之大幸。

  先前,赵煦得知省试策问题时大为恼火,以为刘安世此举是故意针对王棣等贡生,惜才心切,暗暗盘算该如何将这等绝世英才招揽入朝。好在刘安世还算未泯良知、悬崖勒马,最终点了王棣为省元。于少年皇帝而言,可谓是双喜临门,一则王棣未被罢落,二则刘安世迷途知返、或是将知贡举一事当作了投名状排队站位了。后者更让赵煦开怀……这种情绪或者说是念头是不可表露出来的,皇祖母尚在,一切需诫急用忍,欲速则不达。

  这会儿满殿进士作考,朝堂大佬来了好几位,赵煦不由得踌躇满志,眼见王棣笔走龙蛇,一时好奇,便走下殿来,慢慢的到了王棣身边观看。

  作为主考官的皇帝现场观看考生答题是不合惯例的,一干臣工可不乐意了,赶忙出声制止。当然,也没例法规定皇帝不可如此。

  刘挚端坐不动,只望了亦步亦趋跟在皇帝身边的李宪一眼。

  李宪晓得刚正森严的刘相公手段,心中暗暗叫苦,权衡再三,唯有低声提醒皇帝礼仪不可悖。

  赵煦津津有味的看王棣写道:“后世语精明者,首推汉宣,彼其吏称民安,可为效矣!而专意于检察,则检察之所不及者,必遗漏焉,故伪增受赏所从来也;语玄默者,首推汉文,彼其简节疏目,可谓阔矣!而注精于修持,则修持之所默化者,必洋溢焉,故四海平安所由然也……”

  写的好啊——后世人谈起精明的帝王,首推汉宣帝,他治理时官员称职,百姓安宁,可谓治理有效了!但他却又专意于检察,那么检察不到的地方,必有遗漏,靠造假得赏的人也就随之而来了;后世人说的深沉静默的帝王,首推汉文帝,他简约节制,不巧立名目,可谓是政策宽缓了!而他又特别注重修养持重,这种修养持重思想潜移默化,发扬光大,所以四海平安的社会就出现了。

  甚得联心,甚得联心哪,这才是经国济世之才,若依 作为主考官的皇帝现场观看考生答题是不合惯例的,一干臣工可不乐意了,赶忙出声制止。当然,也没例法规定皇帝不可如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