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排歌第1/2段
进士及第之后的活动除了唱名赐第、赐闻喜宴、跨马游街等活动,还有谢恩仪式、拜黄甲同年、赴国子监谒谢先圣先师等活动。
在唐代,进士放榜以后,都必须先要去中书省的都堂谒见宰相,称为“过堂”。过堂以后还得向知贡举官员谢恩,第一次谢恩后过几天还要再次谢恩,称为“曲谢”。
宋代为了防止知贡举官员与这些及第进士结为朋党,所以禁止了,只向皇帝谢恩就可以了,被称为“朝谢”,也称为“正谢”、“门谢”。
朝谢时,由状元带领所有及第者上表谢恩。
次日,状元王棣上《赐进士及第谢皇帝表》,上面写:“臣等誓坚素节,勉效前修。拜敕在廷,方被采葑之宠;捐躯报国,终存横草之忠。”
这算是对皇帝表忠心,乃是题中应有之意。
之后便是拜黄甲、叙同年。
什么是“黄甲”呢?因为所有五甲进士的及第榜都是用黄纸书写的,所以叫做“黄甲”,类似于明清时期的“金榜”。“同年”即为同一年考中的进士。拜黄甲、叙同年的仪式同样也是十分隆重的。
进士朝谢之后,便要拜黄甲于“贡院”。
状元王棣带领五甲进士齐聚贡院。
贡院内早摆上香案,众进士在礼部官员引领下齐拜香案,拜完以后,所有士人与官员分列两廊,按长幼之序,四十以上的立于东廊,四十以下的立于西廊。
接着选出一位年龄最高的立于堂上,由及第进士恭拜,年长者回拜。然后又选出一位年龄最小的上堂,由他先拜及第进士,进士们接着回拜。
最后,由相关的官员用纸笔依黄甲的名次将他们的姓名记下,各镌于大相国寺进士石碑之上。
这个拜黄甲、叙同年的活动,其主要的意义在于扩大金榜题名的荣耀,增进了同年进士们的兄弟情谊,同时发展进士的第一个交友圈,对他们今后的仕途也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赵昌言、胡旦、董俨、陈象舆四人,他们的感情十分深厚。其中的赵昌言、胡旦、董俨他们三人就是太平兴国三年的同年进士,他们就常常聚集在赵昌言的府第里饮酒谈乐,一聚就到半夜,素有“陈三更,董半夜”之称。
最后还需谒谢先圣、先师。
谒见先师的活动起源于唐代的开元时期,在省试之前,各乡贡进士到京城之后都要前往国子监拜谒先师即孔子。
到了宋代,尊孔子为先圣,以其弟子“颜回”为先师。所以,进士及第以后,便开始举行去国子监谒谢先圣、先师的活动。有时还要同时谒谢邹国公“孟子”,仪式也非常隆重。
后人在《东京遗事》中如是记载:“祭前三日,状元公王棣点差职事官十四名员。监礼官,弹压职事之不恭者。奉礼官,跪于先圣、先师座前,奉币进之献官。太官,酌酒以进之于上三献官。太祝,读祝。分献官十员分献于十哲及两廊贤人。一人分献五位,每位皆之拜。搢笏兴伏拜起,皆赞者导之,礼毕而班退。”
意思是先由状元差选职事官十四名,监察御史则检查点阅陈设不合礼仪的地方。然后所有参加谒谢礼仪的依次入殿,跪拜先圣、先师座前。三献官初献官、亚献官、终献官依次就位,进行献帛、献爵、献馔、读祭文。整个仪式隆重、庄严而又肃穆。
从这么多丰富的期集活动来看,新及第进士赴期集所去参加活动,是何等的隆重。从“入局”到“罢局”,所有的活动加起来历时一月之久,真可谓是痛并快乐着。
这期间发生了几件事,于王棣而言喜忧参半。
四月初二,苏轼自杭州入京,先去吏部交了告身,只待正式行文下来便就任礼部尚书一职。
宋朝官制里面,六部尚书是正二品,权六曹尚书是从二品。六部尚书是官,表示待遇,权六曹尚书是职,决定你管什么事。官是固定的,职是临时的。这是宋朝控制官员权力的一种手段。
六部尚书在大宋前期为正三品,但形同虚设,没有任何实权,只是作为确定品级待遇的本官,真正决定实权的是这个人担任的差遣,如果他一个人空有六部尚书的本官,没有差遣,那就是闲官。
至于礼部,其实尊荣胜于实权。
宋初设加谒谢礼仪的依次入殿,跪拜先圣、先师座前。三献官初献官、亚献官、终献官依次就位,进行献帛、献爵、献馔、读祭文。整个仪式隆重、庄严而又肃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