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排歌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但不管怎样,老苏做这个礼部首长是极为适合的。这人才华盖世是真的,外放州官亦能干一番利国利民的事业,独独做不好京官,盖因脾性使然。政治难为,要想在政坛呼风唤雨,就得需要灵活变通、精擅各种手段,也就是所谓的“八面玲珑、两面三刀、笑里藏刀、口蜜腹剑”,这些苏轼都做不到,这便注定了他无法身居高位。为了让这位大舅哥能善始善终,王棣可真是煞费苦心,既要劝他认清自我看清事实,又得委婉言词不伤其自尊。但总得尽力。

  其二,高太后的病情愈发严重了。神宗皇帝薨后,当今天子年幼登临大宝,高太后临危受命而垂帘听政,驱新党废新政,兢兢业业、励精图治,数年时间让大宋皇朝走上正轨。高太后也赢得了朝野间大多数人的认可、尊重,乃是大宋的精神支柱。她这一病不起,一干拥趸者顿觉没了主心骨,朝中政事也几陷入混乱不堪之境地,便连反对新政态度最坚决的朔党的政治立场也渐模糊、显得有些摇摆不定,皇帝对以王棣为首的新党子弟更是表现出了极大的好感。凡此种种,似乎在预示着这大宋要变天了。在不少人看来,高太后绝不能倒。

  可是,这些人确是忘了,高太后毕竟年迈,皇帝也渐渐长大迟早要亲政,二者之间难道不会产生矛盾?真到了那时,这大宋江山怕是会更加风雨飘摇吧。

  第三件是西夏寇边。要说起来西方那头白眼狼与大宋朝的关系很是微妙,寇边滋事,小摩小擦几乎年年都有,但这回不同。可以肯定的是,高太后病倒与西夏寇边有着因果关系,是以,大宋朝堂很是恼火,正酝酿着是否对这西方小国大动刀兵。

  总体而言,西夏和北宋的关系是战争与和谈并存的关系。

  仁宗康定元年到庆历二年期间,西夏皇帝元昊对宋方又发动多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双方损失都很大,结果订立和约。宋万每年给西夏银七万二千两,绢十五万三千匹,茶叶三万斤,叫做“岁赐”。

  宋夏和约订立后,西北边境平静了二十多年。到英宗治平三年,西夏又开始挑衅,战争不断。元丰四年的北宋五路伐夏,双方损失惨重。

  这些年西夏国力渐衰,横山地区又被大宋占领,有赖辽朝周旋方能稳定宋、辽、西夏三国鼎立的关系。

  去年冬,夏人寇熙河兰岷、鄜延路。鄜延路都监李仪等违旨夜出兵入界,与夏人战死。朝廷诏令不赠官,余官降等。

  免战求和是当今国策,即及李仪为国捐躯也是无功有过,跟随他出兵与西夏作战的一众武官也俱降职。

  朝廷此举大有息事宁人之意,为的就是和平共处、稳定发展,一如宋辽。但西夏却根本不理会,三月,再寇怀远砦。

  是可忍孰不可忍吗?不不不,酝酿酝酿情绪而言,至少目前是无法大动干戈,得为了另一件事让路。

  另一件事便是皇帝大婚。

  按说以皇帝这个年龄结婚放在民间倒是不算太早,但毕竟才十五岁,匆忙之间大婚不免让人想起民间的“冲喜”之说。当然,心照不宣可也,即便是为高太后冲喜,也是应当的。

  殿试过后,三月廿八,诏告天下,立孟氏为皇后,命吕大防为皇后六礼使,定于五月戊戌册皇后。

  孟氏,洺州人,出身于官宦世家,是曾任宋朝眉州防御使、马军都虞候、赠太尉孟元的孙女。

  赵煦幼年即位,后来逐渐长大,太皇太后高氏替他选了官宦世家之女百余人入宫,孟氏是其中之一,当年孟氏才十六岁。因其天姿端靖,没有娇惯之气,太皇太后高氏和赵煦嫡母皇太后向氏都很喜爱她,教给她宫中礼仪。

  太皇太后高氏于病榻上谕令宰相吕大防说::“孟氏能执行妇礼,应当正位立为皇后。“乃命学士拟旨,诰告天下。

  皇帝大婚,普天同庆,乃大赦天下。当然,十恶不赦如谋反、谋逆、谋叛、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者不在其列。

  那卢俊义、宋江几人也当左赦罪之列吧,也不知道这几位逃去何处了,难道去了水泊梁山?王棣如是想。

  不过,皇帝大婚未免太操之过急了,从诏告到大婚只有月余时日筹备,太过儿戏了吧。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