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章 薄幸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唐代的常参官在宋代称为“升朝官”。这是对可以朝见皇帝和参加宴坐的中、高级官员的总称。大宋前期,文臣自太子中允,武臣自内殿崇班以上均为升朝官。神宗改革官制后,文臣自通直郎到开府仪同三司,武臣自修武郎到太尉,为升朝官。又改侍从官以上官员每天赴垂拱殿朝见,称为“常参(日参)官”;朝廷各司的朝官,每五天一次赴紫辰殿朝见,称为“六参(每月六次)官”;另一种是每逢朔(初一)、望(十五)赴紫辰殿朝见,称为“朔参官”。

  而科举状元其实授官并不高。

  太祖时,文状元的初授官比较低,新状元初授官多为初等职官,即从八品的选人阶(防御、团练、军事推官及军、监判官)。如建隆元年状元杨砺初授凤州团练推官。开宝八年状元王嗣宗只授司寇参军,比团练推官还低一等。只有建隆二年状元张去华、开宝六年状元宋准初授秘书省校书郎、直史馆,仕途起点从京官阶开始。

  到了太宗朝,状元的初授官有了很大提升,从选人阶升至京官阶。如太平兴国二年状元吕蒙正初授将作监丞、昇州通判。将作监丞为从八品的京官阶,而州通判则是七品差遣官。在宋代,选人阶与京官阶之间横着一条鸿沟,要跨越非常困难,大多数选人终生沉浮于“选海”不得改秩。新科状元刚入仕途就越过选人阶,直接授予京官阶,并出任一州的副长官,这样的恩遇前所未见。“国朝科举取士,自太平兴国以来,恩典始重”。

  仁宗朝以后,科举改革逐步完成,科举取士制度步入了稳定发展的阶段,加之大量科举人才进入官僚机构造成员缺紧张,进士初授官也出现了调整。部分新进士由直接授官改成“守选”,通常要守“五选”,即登第释褐后再等待一年三个月才能赴吏部铨选注官。这种情况下,状元的初授官虽然维持在京官阶内,但在品阶、待遇方面受到裁抑,再无初授通判差遣的记录。

  三月底,吏部给新科进士授官,状元王棣授承事郎、签书雄武军节度判官,榜眼马涓授忠正军节度推官,探花朱谔授成都观察推官。另外,赵子栎、赵子棣、赵鼎臣等也各授职官。

  承事郎,文散官名。宋始置,为文官第二十三阶,正八品,相当于唐的征事郎。元丰改制用以代大理评事,为状元及第、宰相任子之初官,为正九品。

  至于“签书雄武军节度判官”,太平兴国四年始于诸节度州置,以京官充任,掌助理郡政,总领诸案文移,凡郡事皆与守倅通签书。

  而“雄武军”则有些扯蛋了。

  唐天宝六载,安禄山筑雄武城,为北边军事要地,后置军使。会昌二年,回鹘那颉啜帅军“南趣雄武军,窥幽州”,为卢龙节度使张仲武击破。

  那么这地儿在哪儿呢?其实就是后世的河北宣化。

  五代时期,公元年契丹立国后,随即南侵文德县,宣化地域为契丹所占据。石敬塘割让包括幽、云、武州等大部分已属契丹占据的十六州后,契丹改称辽国,辽改武州为归化州,仍辖文德县,属西京路。宣化仍为归化州和文德县治所。

  也就是说,王状元只得了个承事郎的散官,职官却是虚无缥缈的,事实上他并无实职。

  这也太逗了吧,还能这么玩?自我娱乐?

  王棣简直醉了。

  据苏轼透露,王棣的任命是皇帝跳过吏部亲自拟定的,具体原因不详。官家的心思可真令人费解。

  对于王棣而言,暂时留在东京也不错,这不八月就要成婚了么,虽然有婚假,也是麻烦。在京待选正可借这段时间捋清思路,好好规划未来。

  接下来的日子他反而成了最悠闲的那一位,婚礼之事自有人负责筹备,毋需他去添乱。前一段日子的疯狂聚会联谊后,同年进士纷纷离京赴任,除了末甲待选,也只有他仍留在京中。

  哦,倒是与宗泽见了数回,发生了一些有趣的事情。

  宗泽在省试排名不高,但其原本就重实务,长于策问,王棣等人以为其在殿试定能有更好的发辉,排名定会更高,但事实并不是。

  宗汝霖同志太过耿直,心里想什么全一股脑的兜了出来,不吃亏才怪。

  不过,乱世出英雄,时势造英雄,这样的时代,需要他这种人。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