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四章 乐令第2/2段
那夜他抱着自己,原本慢慢恢复的身子忽地绵软无力直似要瘫倒了一般,他的臂膀好有力,好暖,好想就那么一直靠着。那种感觉永生难忘,也让某种情愫愈发的清晰明了。
都说男女授受不亲,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他搂抱了自己,该怎么算?他救了自己,又该怎么算?滴水之恩都当涌泉相报,救命之恩岂不是要以身相许?
抚着发烫的脸颊,她为自己的没羞没臊而慌张。但这念头好似水草般蔓延滋长,一发而不可收拾。
十八岁早已是待嫁之龄了,大兄、二兄都念叨着这事,时不时就在耳边说这家儿郎有才那家儿郎有貌的,真是教人恼火呢。有才有貌能当饭吃么?再有才有貌还能强过他去?
她相信自己的直觉,直觉告诉她,他对自己是在意的,即便好似对谁都一视同仁,但她就是能感觉到他待自己的不一样来。
不得不说,女人的第六感还真是敏锐。王棣若是知晓,一定会为她点个大大的赞。
再后来,大兄也感觉到了自己的心思,笑着让自己放心。
放心啊,内心虽然羞赧,却也大方的承认。大概骨子里有着川蜀女子的果敢,幸福,得靠自己争取。
没多久,大兄便有了准信,说他倒是表态应了这事,不过要待到科试后再议。
霍去病说匈奴不灭何以家为,他这是科举不过何以家为呢。不过,也没什么,就半年时间,她对他信心满满,科举过关还不是易如反掌之事?
倒是没想到他竟可以连中三元,十七岁的状态吔,前无古人,怕也会后无来者呢。
她为他欢欣雀跃,也为自己欣喜开怀。
然后,便水到渠成了。
苏静嘉胡乱想着,忐忑、期待、向往,种种情绪交集。
喜乐喧天声中,新娘子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苏轼背着一身绿色嫁衣的新娘子出了大门,送上花檐子。
抬轿的人却赖着不走,大声念着诗句:“高楼珠帘挂玉钩,香车宝马到门头,花红利市多多赏,富贵荣华过百秋。”
这是大宋民间迎亲的风俗,得要讨个红包,叫作“起檐子”。
待到女方给了红包,轿夫们齐齐吆喝一声,起轿动身。
一路上围观者不绝,新科状元迎娶二位苏学士幺妹,吸人眼球的喜事哩。更有一帮孩童追着花轿奔跑,口中说着吉利的话,自有人抓着一大把一大把的铜钱拋撒,引来孩童拾捡。
迎亲花车到男家后,又有亲友邻居以及帮忙的人手们,拥塞在路门口讨取“栏门礼”。
这习俗在唐代时就有,那时称为“障车”,后来政府下令禁止,认为是种陋习。
大宋的京中市民,却是仍旧流行这种风俗。娶个媳妇,看来是要花不少红包的,真正好事多磨,但这才开始,后面的习俗还有不少。
新娘子下车檐后,又有个作法的法师之类叫作“阴阳人”,大概是与巫师、乩童类似,手中拿着斗,斗里装着谷米、豆子、钱、果、草节等物,口中念念有词,随手把这斗中之物往门撒去,看热闹的小孩子们也就争先恐后地去抢拾,这叫作“撒谷豆”。
民间相信起源于汉代时的传说,认为有三煞在门,新人不得入门,三煞是指青羊、乌鸡、青牛三神,如果冒犯三煞神,会克损这家人的长辈,同时将来自己也没有后代;但是若用谷豆、草等物,三煞神就会避开,新人就可以入门了。
新妇下车就撒谷豆,而把放在门限内的草捆踢开,就可进门。
新娘子下车檐后,脚不得踏在土地上,自有准备好的青布条或毡席供她行走,这也是唐代的习俗,如名诗人白居易写的春深娶妇家诗中有“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的句子,好像走过地毡一样。
一个人捧着镜子在前面倒行,引着新娘入门,但得经过几个动作:要跨过鞍、草、秤三样东西。
这些习俗有些是承袭古代胡人的作风而来,如跨马鞍,大约是北朝胡人的婚俗,新娘坐在新郎的马鞍之侧,后来唐代也流行,到宋代就跨过马鞍来象征这意思;有的是民间的迷信,如跨越草,就是前面说的避三煞神之意。
进门后到新房内,房中挂着帐子,新娘坐在那儿等着,叫作“坐虚帐”。有的人家是直接进入房中,坐在床上,叫作“坐富贵”。到此,新娘算是经过前半段的“折腾”了。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