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 留家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略微走了走神,王棣一行在门子的恭送下进了县衙。

  地方政府的官员必须住在衙署内,乃是出于履行职责、方便工作、环境安全和廉政保密等多方面的需要。

  唐宣宗时,崔郢任京兆尹,发生了“囚徒逸狱而走”事件,皇帝遂“命造京兆尹廨宅”于衙内,并严申“京兆尹不得离府”。自此,州(县)官员必须住在县衙。

  当然,县衙大院住的可不仅仅是主官及其家眷,属僚、胥吏也多有在衙署就住。

  元城衙署瞧着与“气派”毫不沾边,官不修衙嘛,却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里头可是宽敞的紧。

  王棣让苏三等人先去后院安放行李,他则随着宗泽参观参观县衙,自己这一亩三分地,总得先熟悉熟悉。巧的是,今日县衙休沐,衙中官吏除了值班坐堂的寥寥数人,尽皆外出走亲访友忙私事,显得很是冷清。

  元城县衙坐北朝南,有大门三间。

  进入县衙,首先映入眼帘是照壁,为青砖浮雕组成的一字型建筑群,正中有一个形似麒麟的怪兽,叫“犭贪”,主要是警戒官员不要贪赃枉法。照壁对面的牌坊叫“宣化坊”,它面南书“菊潭古治”,面北书“宣化”二字,是知县每月的初一、十五宣讲圣谕,教化百姓的地方。大门面阔三间,明间为百米甬道的过道,东梢间的前半间置喊冤鼓一架,供百姓击鼓鸣冤之用;西梢间的前半间立有两通石碑,上面刻着“诬告加三等,越诉笞五十”,更增加了县衙的严肃性。

  进入大门,就能看到寅宾馆、衙神庙、三班院、膳馆。过了仪门,是高大壮观的县衙大堂,大堂为单檐硬山式建筑,建筑面积较大,堂前有宽阔的月台,堂内雕梁画栋,彩绘清晰美观。堂中有一暖阁,为知县公堂。暖阁两侧分置仗、刀、枪、剑、戟、刑具等,也为知县审理重大案件、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暖阁中间的八卦图,精致优美,周围的三十六只白鹤栩栩如生,欲展翅飞翔。两块跪石上留下的跪坑格外引人注目,它体现了封建时代的威严和等级。大堂前甬道的两侧,东为吏、户、礼房,西为兵、刑、工房,是衙门的职能办事机构。大堂东边为县丞衙,西边为主簿衙。

  穿过屏门,即为二堂,是知县调解处理一般案件的地方。过二堂就是三堂,是知县日常办公的地方,如果办理的案件涉及机密,即在此审理。三堂后为后花园,已毁。衙内院落开阔幽静,气氛肃穆。院中植了株桂花树,树高三丈,枝叶繁茂,另有一株南天竹,四季常青。另外,在三堂的左右还有一个跨院,称为东西花厅院,是知县及其家眷饮食起居的所在。后面有后花园,是知县休憩娱乐和回避政事的地方。

  整个建筑群严格按照官衙监制和堪舆学说而建,体现了地方衙署座北面南、左文右武、前衙后邸、监狱居南的传统礼制思想。

  走马观花地逛了一圈,王棣在三堂前停了下来这里,便是他的书房了。

  想了想,他走了进去,见书案上摆了文房四宝,当即往砚台里注水研墨。

  宗泽这是第一次见王棣现场写字,心下对“三郎体”极是喜好并多有临摹仿习,静静的站到王棣身旁,见他抬起笔来一挥而就,却是一副对联: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勿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稍一咂摸,宗泽双眼发亮,赞了声“好”,字好,内容更好。

  “找人镌刻在这三堂门口,也算是有警示之意。”王棣吩咐了声,这副对联忘了是在哪里看到的,用在此处倒是极为应景。

  宗泽赶紧答应下来,在他看来,王棣这幅手书假以时日定当价值不菲,对联本身也定能流芳千古。状元便是状元,出手不凡,当真是没得比的。

  趁着后院还在安置,厨房尚在忙活的空当,王棣摆摆手让宗泽坐下。

  对元城县的情况算是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显然掌握的东西都是浮于表面的,今后还有大把工作要做。

  稍加思忖,他还是感觉县里的二把手有些捉摸不透,问道:“汝霖兄对秦县丞了解多少?”

  宗泽想了想,说道:“秦县丞名叫秦敏学,常州人,父祖皆布衣,其熙宁九年取中进士五甲,尝任潮州吉安县丞,五年前调任本县县丞。发妻强氏,育有二人秦彬、秦梓。强氏殒后续弦王氏,去年又生一子秦桧。吾只了解这些……”

  他兀自有些羞愧,却听王棣失声道:“秦桧……”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