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章 导引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凡经过吏部铨选、放任知县的新官,要提前发出谕贴红告示,通知将到任的县署衙门。告示的开头写“新任某某府某某县正堂某某为晓谕事”,文中说明上任时间、迎接地点、各项事宜等等。而新官到任时,本地衙署官吏与乡绅都要到郊外的接官亭迎接新官入城。

  紫气东来嘛,故而,县官是由县城东门入城,此时,家眷可先进衙署安置,而县官则需要前往城隍庙里斋戒、沐浴,并将三牲祭礼,各种祭祀所用器皿准备妥当,夜宿在城隍庙的宰牲房,以便准备第二天向城隍祭祀的仪式。

  但元城县主官空缺一年,王棣此次补缺,倒省事不少。次日,他去了府衙拜见上官,出示吏部告身,简单交接后便由府衙通判大人相陪到元城县衙宣布任命,便算是被大名府上下认识、认可了。

  不过,新官上任的仪式还是少不了的。

  三日后,城东城隍庙。

  本地耄老充当的赞礼官唱:“跪,行三献礼!”

  王棣行礼。

  礼毕,唱:“读祝!”

  执事者跪读:“维某年某月某日,某官某,奉命来官,务专人事,主典神祭,特与神誓:神率幽冥,阴阳表里。予有政事未备,希神默祐,使我政兴务举,以安黎庶。予倘怠政奸贪,陷害僚属,凌虐下民,神其降殃!谨以牲礼致祭,神其鉴知。尚飨!”

  新任官员对城隍神立誓,即保证认真履职并接受神的监督,亦期望自已治事如意,官运亨通。而里民参与城隍庙祭祀活动,祈求城隍神庇佑,期望家庭事业发达,安居乐业。

  城隍为城邑之保护神。所以,庙奉及陪祀之神,皆为循吏良牧、名臣勇将;或有美政懿德,施惠泽于人民;或能御灾捍患,建功业于国家。

  这番庄严肃穆的仪式下来,王棣方算是真正的走马上任。

  一行人浩浩荡荡的返回县衙,路上行人指指点点,相互打探消息。不久,十七岁的状元郎主官元城县的超级新闻便在全城传开。

  县衙里,王棣照例要发表一番就职宣言。

  这种没什么营养的文字游戏,王棣前世可没少玩,无非是“为官之道不敢或忘”、“与诸位同心戮力报效朝廷造福一方”云云,末了再告诫敲打一番,“若……勿怪吾言之不预也”之类。都是些场面活,至于有多少人听又有多少人虚与委蛇那便不得而知了。

  他也未想过初次露面就能收到什么效果,可以想象的是,整个元城县衙只怕是没几个会服自己的,阳奉阴违的定然不在少数。那便拿个小本本记着,以观后效。当然,也可以抓典型,杀鸡儆猴,以儆效尤。

  卢主簿仍旧在病中,大致可以就此荣养了。只是他自己未主动请辞,朝中也不好派人接任。

  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与地方政府的事务官。隋、唐三省六部不设主簿,惟御史台、诸寺等署有之。唐诸州以录事参军取代主簿。宋代县主簿的设置,主要是依据县内人口数的多少而定,在人口数少的县内,或不设主簿有其他官职兼任,或只设主簿兼领丞、尉等职。县主簿的设置在宋代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县内人口数的变化、区域的合并而导致的事务增多或者是治安情况的变化,会有增设或是废省的调整。

  宋代赤、次赤、畿县的县主簿一般由选人担任,其余等级的县由初任者担任。其中,较高等级的县的主簿会由科举出身者担任,恩荫者能够出任中、中下县县主簿,摄官、进纳、流外人等无出身者,只能担任中、中下、下县等等级较低县的县主簿,且升迁等不如科举出身者快。,不仅负责勾稽簿书,还负责征督赋税、出纳官物、参与县内的司法等职能。

  不过,县主簿的职权可不小,在特殊情况下会兼任令、丞、尉职,并在兼任时担负起他们的职责,如平决狱讼、狱讼推讯、抓捕盗贼等职责。还常常会被监司、郡守以符檄委派差出,差出时的职能主要有催督赋税、行视水利工程、检视灾伤、处理积颂等。

  卢主簿这请了长病假,在王棣与宗泽到任前,元城县大小事务便尽落在秦县丞一人身上,未出乱子实属不易。

  秦县丞大权在握,却也说不上一手遮天。毕竟,他是外来官,强龙压不过地头蛇,有些事还是绕不开经营多年的本地官僚卢主簿。况且,元城是府治所在,上面还有大名府压着呢。即便是再细微的小动作,还能逃得过知府、通判、判官、推官这些府衙主官幻火眼金睛去?

  不过,知府梁焘、通判陈师锡对秦的调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