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 丁儿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大宋是历代少有的政府不抑制兼并、放任土地交易的朝代。而官员士绅有着种种特权可以免除赋税劳役,普通民户则完全不能。由于不抑制土地兼并,又使得大量的土地很快就被集中到了少数人的手中。这些农民虽然失去了土地,但是政府在征税时却是按照他们曾经拥有土地时的征税标准征收,一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本来已经失去了基本的生活基础,又要缴税,生活之艰辛可想而知。

  对于华夏史上税赋最高的大宋赋税制,王棣亦是无力吐槽,事实上,征收税赋正是他这个知县职能所在。

  大宋朝的知县需负责实户口、征赋税、均差役之事,这也是三大考核依据。

  宋初即将州县户口增长作为官吏考核的标准。建隆三年规定:“州

  县官抚育有方,户口增益者,各准见户每十分加一分,刺史、县令各进考一等。其州户不满五千,县户不满五百,各准五千五百户法以为分。若抚养乖方,户口兼毫,各准增户法亦减一分,降考一等。”

  同样,督征赋税也是知县不可推卸的职责,更是其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

  太平兴国八年三月诏,“自今诸县令,佐凡历三年,收赋税并得依限齐足者,超资任以大县;历二年,违限不足者,降资授以小县。”

  宋政府为集财权于中央,在县级赋税征收方面,要求知县,县令负全面责任,县丞起监督作用,主簿负责征督及账簿等事,诸职同受知州,通判及监司的监察,即层层监督把关。然后把征收上来的赋税,按类上缴府州军,再由府州军按相应征调内容组合,中间多数须经监司,发送上京。

  熙宁二年考课知县、县令的政绩标准中首条提出在任“赋税及时了办,不烦追扰;及差役均平”为治事之最。其它如兴修水利、劝课农桑、兼领一县兵政、维持一县社会治安、惩恶扬善、以德化民、兴办学、安抚水旱流亡及赈济贫民、平决狱讼亦是考课内容。如此看来,做官绝对是件大难事,*****实难有升迁可能。

  秋税从十月开始征收,县衙里自知县王棣、县丞秦敏学、县尉宗泽以下,并押司、录事史、佐史、孔目、曹司、书吏、令史、主事、都事、知印、虞候、堂吏、勾押、都头、公人、书手、典库、吏典、贴司等胥吏凡四十三人悉数出动,分派任务,奔赴二十个乡镇坐镇监督收税事宜。

  王棣作为主官,虽以居中调度为主,却也跑了不少乡镇,劳心劳力,颇觉疲惫。

  到得本月初,秋税征收基本完成,只剩下不到半成未能收缴。

  夏秋两税的征收于朝廷是重中之重,不知有多少地方官员为此焦头烂额,富足的州县倒还好,偏远贫瘠之地便不异于官民间的战争,抗税逃匿甚至闹出人命官司的屡见不鲜,部分无力缴税的便成为流民或沦为匪寇。

  只有半成未收,相较于往年算是好的,即便是大丰收年,也免不了有拖欠延误的,更何况今年年景一般。

  王棣甚至想过拿出钱来补上这个窟窿,但终究是治标不治本,且是官场大忌。

  官员私掏腰包为百姓补交税赋,其实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首先,这部分百姓固然逃得一年亏空,但未必会感恩戴德,下年怎么办?下下年呢?归根结底,过重的税额是官府核定的,百姓承担不了不正是官府的责任吗?减免税赋才是真正的爱民如子,假惺惺的为百姓缴纳部分税务所为何来?还不是为了骗取好官声以求晋升。

  再者,你让其他官员怎么想,怎么做?恩逮于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虽然说大宋恩待百官,但也只是相对其他朝代而言。事实上从五品以下官员俸禄并不高,而朝议大夫以上为正一品至从五品的大官,人数甚少。而且宋朝有一个惯例叫“省陌”,实际发放的俸禄为标准的七成七,并且二分现钱,一分折支。州县官月俸七八千钱,甚至有四、五千钱者,如不另谋些营生,难以苟阙家口。不上下其手、转嫁税赋、欺压百姓、贪腐敲诈便算好的了,还能指望“俸禄不高”的官员节衣缩食为民解忧?

  其实,底层百姓是最容易满足的,只要冻不伤饿不死,只要还能劳作,即便再辛苦劳累也能坚强的活下去。

  征税伊始,王棣便告诫属官胥吏切忌鲁莽行事,谁想临了临了还是出了大问题。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