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一章 一半子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当时围观村民不少,这事并不难调查。但终究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真若到了县堂审问,村民们大抵是不肯出来作证的。无它,张迪在潘店镇可算是个名人,早前在城里厮混,可是个手段狠毒的泼皮无赖,村民们老实巴交惯了的,谁敢去惹这样的人。

  王棣倒是听出了武松言下未尽之意,中原百姓向来民风彪悍,自幼打猎捕鱼,也算是见了血闻了腥味的,且多数学了拳脚功夫,还真未见得就会怕了那张迪。但张迪是为谁“冲锋陷阵”?这个得好生想想,没必要去得罪潘家这个庞然大物吧。县官不如现管,或许在这些乡民看来,便是知县大人也没都保长好使。

  杨家出了这种祸事,眼见便是家破人亡了,当然得通知出门在外的杨二郎。

  也是巧了,杨二郎与张迪还是老相识,当年被人做局对付,其中便有张迪参与其中。这真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旧恨未了又添新仇。杨二郎果是个决绝的,单枪匹马直捣黄龙,还大言不惭的说在扭送张迪报官之前要一了个人恩怨。搅纳所是啥地方,哪里是好相与的,平素可是养了一批帮闲,可不会讲什么江湖规矩,当即在张迪的招呼下围着杨二郎便是一番拳脚相向。那杨二郎挨了好一顿揍,好不容易觑机逃脱。临走时倒真放了狠话,说下次要割了张迪的脑袋祭奠阿公云云。

  事情大致就是这样,潘家是要大事化小小事化小的,想拿些钱给杨家,算是慰问金,但被杨二郎这么一闹,眼见着是压不下了,这才上报给了县里。

  在王棣看来,案情本身并不复杂,但正如武松所言,只要开堂审讯,却是极难取证,到最后也只能给张迪定个过失伤人致死的罪名,依宋刑统判也就是关监三年。但潘家的表现却实在有些不太正常,先是想收买杨家压下此事,介绍案情时又有意无意的淡化甚至偏题,仅仅是要包庇张迪这个马前卒吗?

  至于那个杨二郎究竟是何来头,一时半会难以查清,据武松说,有可能是在真定府那边做些不法勾当。

  王棣眼皮子跳了跳,真定府啊,与辽国的大同府接壤,乃是军事重镇。杨二郎跑去真定府做甚底?莫非是做的私市勾当?

  “檀渊之盟”后,宋辽互开榷场,即双边贸易场所,宋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雄州、霸州、安肃军、广信军四榷场。辽也在南京道的新城等地设榷场,宋辽双方在这些地方进行贸易。终仁宗、英宗之世,契丹固守盟好,互市不绝。

  榷场交易的物品,从宋输入辽国的,在签订澶渊之盟以前的香药、犀、象以及茶和苏木的基础上,签订后,又增加了九经书疏、缯帛、漆器和粮食等物品。当然,除了这些,还存在交易铜、锡、铜钱、姜、矾、麻布等物,而辽国输入宋的物品,则有银钱、羊、马、盐、镔铁刀等等物品。

  宋辽双方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和利益,他们会严禁一些物品在榷场中交易。辽国主要禁止贸易的物品有马匹、粮食、毡、银、皮裘、书籍等。而宋国所禁止交易的物品则是硫磺、焰硝、卢甘石、竹牛角、箭杆、水银、丹漆,和一些制造军器的物资,另外还有黑漆、朱红、矾和铜钱也在禁止交易的范围之内。并且宋、辽双方都制定了一些严厉的法令进行约束。

  但是随着榷场贸易的不断发展,宋、辽两地的百姓开始不满足于这些现有的交易商品,促使民间贸易开始兴起。虽然宋、辽政府为了垄断贸易市场而颁布了许多禁令,禁止民间贸易,但还是屡禁不绝,而这种贸易在当时被称为走私贸易、秘密贸易或私市。

  走私违禁物,不管在哪朝哪代都是暴利行业,像杨二郎这等不务正业之徒极有可能操此行当。

  末了,潘延已又补了一句:“那杨二怕是不会善罢甘休,还望明府施展雷霆手段以慑宵小之辈。”

  “维护地方治安乃份内之事,不放过一个坏人,也不冤枉一个好人。”王棣说了这么一句,又问:“那张迪现在何处?”

  潘延正道:“不在揽纳所,终归是小心为上,先避那杨二一避。”

  王棣微微点头:“此间事了,还得传张迪过衙问话,毕竟事关人命,得说说清楚。”

  潘延正:“……理当如此……”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