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7章 人狗嚓啦啦 生产大合唱第1/2段
话说再过若干年,习惯了下司定居生活、开始守家承业的苗族先民们,决定向新的农耕文明迈进,也就是向一份白天有米饭、晚上有鸡蛋的生活目标进军。
这在今天的本老夫看来,又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于人于狗都是一次了不起的进步,也就是咱们今天常说的——
“发展才是硬道理。”
于是,我们再次进入N次创业,在基础差、底子薄、一穷二白的条件上,从零开始、白手起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据传,在见证这场伟大的历史进程时,我们这群狗还帮了主人们一个很大的忙。
呵呵,这个大忙以今天本老狗深邃的文化眼光来看,足以用你们那本《新华词典》上“劳苦功高”“功标青史”“功不可没”和“功垂竹帛”等一大堆的词汇来形容。
因为,你们那些苗族先民们最清楚——要想种植水稻,必须有大面积浅水涟涟、适宜开垦的湿地。没有的话,那只能是纸上谈兵、床下谈爱。
然而,当时四周的山野,尽是莽莽苍苍的林海和密不透风的荆棘,严重阻挡了人类的视线和活动的范围,那情形就像盘根错节的藤蔓缚住了魁梧壮汉的手脚一样,也恰如纵横交错的蜘蛛网缠住了柔弱美女的肢体一般,你要想凭借人的力量寻找到一块块泉水汩汩、草木葳蕤、就像女性下半身那个生命之门一样的湿地,只有一颗十笔划的汉字——
“难!”
这换句话地说,就像你在寒冬里睡觉时,脚在被窝里每每伸向一块新的地方,都是一场场探险。
但是,这却根本难不住苗族先民们的聪明才智。
因为,在他们的身边,还有下司狗这群最好的伙伴。
也就是,此时你别看我们这群摇摆尾巴不会说话的,其实早已读懂了主人们的心思。
所以,每次出门时,便是旺旺而叫、冲锋在前,将他们远远地甩在后面。
呵呵,诗意地说,这就是——
“空山不见狗,但闻狗语声。”
顺被插上一句——
别看平常里我们一溜烟就将主人们甩开有几里路远,但在管控上却毫无任何难度,也就是只要一听到他人的一声叫唤,我们就会立即打马回朝,从没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的自作主张,始终与“上级机关”保持高度一致,个个自觉遵守革命纪律,永葆一切行动指挥的优良传统。
却说进到山里后,我们便放开四腿、穿山钻林,就像狩猎时去寻找新的线索。
半天后,我们就会凭着前面鼻子找到一块块波光潋滟、鱼欢虾跃、有着很多种水生物质、以及什么爱情生活都有、并长有许多野生稻谷的池塘或湖泊。
这时,汗流浃背的我们当即跳进池中,浮游过去,先洗个清凉的“农民澡。”而当我们游过水池上岸时,身上自然披着一层翠绿的浮萍。
待会,当我们从崇山密林里走出来找到了主人们时,只要男女老少们看到了狗身上湿漉漉的浮萍时,无不眼睛一亮、惊喜万分,知道这片湿地就在不远的地方。
由此,下司苗族先民们的农耕文明,就在一片片铺满浮萍的水面上诞生了。
所以,至今,在咱们黔东南山区的不少地方,依然保留有一个非常古老而又狂欢的“敬狗节,”借以感恩当初找到生命之地的狗们。
哈哈,这一天,被你们抬起来沿村巡游的“神狗,”简直比老爸还要高贵,比岳父还高贵,比爷爷还要高贵,比岳父的老爸还高贵,就像一名坐在八抬大轿上的大官儿,享受着一份远古的荣勋。
此处,应该有掌声!
又传,虽然苗族先民们在几千年前就从事过牛走前、我走后、先播种、后插秧的稻耕作农业,但是,在面对这么一块群山耸峙、非常陌生、还来不及“暖床”的山地时,难免有一些特殊的农事技免一时间搞不懂事实。
尤其是,这里冷暖无常、阴雨连绵、今天光膀子说不定明天却穿上棉袄找火烤的复杂气候,有时也让人拎不清一些方向。
我想,那情形,就像今天再高明的科学家也有遇到某些技术难题的时候。
因此,他们很想直接去请教有丰富经验的仫佬族人。
但是,由于此前在咱们苗族人口和狗口铺天盖地、密集如麻的移民浪潮中,人少势弱的他们早就躲进了周边的深山猛林里。
不得已,苗族长老们只好带酒带肉、带礼带物,当然也带上三五条很会打感情牌、外交经验丰富、熟悉下司事务的猎狗,一起上山恭请仫佬人。
但是,由于他们都深居于高山峡谷之中,一路上到处是一颗“枯”字的谜面——“原始森林,”很难发现一丝影子儿,因此,这一路上令族老们一筹莫展,很是沮丧,就像今天一只只泄了气,享受着一份远古的荣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