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8章 小镇展锋芒 明朝却滚蛋第1/2段
话说当时光再滚到明崇祯年间的最后几年时,由于土地兼并、贪官横行等原因而引发的“三农”问题,已经达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全国秩序一片大乱。
呵呵,就连咱们远居大西南一隅的凯里、清平和麻哈,人们造反的念头也同样没闲着。
那是到明崇祯十五年(1642)时,又有一大批苗族愤青起泡了,并很快占领了凯里城。大家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好不痛快!
据传,当时,下司同样有不少的愤青就放船而下,杀入下游,积极参战。
然而,这些由乌合之众组成的队伍,由于缺乏革命的纪律性,也缺乏长远战略的眼光,因而短板很快暴露无遗,最终还是跟那帮已经成功占领了北京城、但一进城就烧杀抢掠的农民军一样,又落了个就像丧家之犬被追杀的结局。
不过,这些伤眼睛的事儿见得太多了,会影响到我们的审美知觉,老狗我还是将目光投到下司、马场这两个很有颜值的小镇上。
就是说,此时,在这段大明王朝的最后时光里,尽管它们与上述国际大都市不可同日而语,但也有了不少锋芒初露、牛刀小试、如同童子新登场的进步。
这就是——
在手工业上,有了多个日夜繁忙、飘香一地、可让雇工们在加工时尝上几口的食品、烤酒和炼油等作坊,呈现一派机声稠密、生产繁忙的景象。
在生产关系上,有了较多的人与人你雇我佣、干活之前先讲好价、干完活后付钱走人、一切都要看你手上的本钱有多大和对方干的手艺有多高的劳务关系。
在商业贸易上,既有了多个坐在店面把钱赚、可成天和老婆厮守在一起的坐商们,也有了不少一挑担子走四方、但却担心老婆夜里出墙越轨的行商们。
有道是,水涨船就高,柴多火就旺。
因此,下司和马场各方面的文明,此时也在齐轨连辔、方骖并路。
比如,在建筑文化上,有了苗族木楼与徽派建筑比邻而建、仿佛将牛们和马们拉到一起并排而立的融合现象。
比如,在饮食文化上,许多人家有了大碗饮茶、小杯品酒、不怕来回跑茅厕的风雅习惯。
比如,在社会精英上,有了一群有权有钱还有闲、经常性聚会在一起侃侃谈论时事、对下司的大事很有话语权的特殊阶层。
比如,在婚姻生活上,少数富起来很有“矿”的人家,屋里早已有了“三妻四妾”的机制,并创造性地实行起了“一三五、二四六”的暖床规矩。
比如,在生态型的出行方式上,土豪们不是坐着轿子就是骑着好马,且前有牵马的,后有挑担的,派头就像今天的董事长们开着劳斯莱斯外出兜风一样。
再比如,在文化教育上,有了许多农家子弟会背诵“三字经”、少数子弟能摇扇赋诗、最习惯用美妙诗文向美女表达爱慕之心的文风昌盛景象,甚至已诞生出若干金榜题名、吃上皇粮、时常获得靓妹们暗递秋波的秀才和进士。
说到此处,我想,既然本章一再说到“教育”二字,老狗又有必要插上一句——
由你们人类创造性设立的教育制度,的确具有教人、育人和塑人的牛叉叉功能,也就是孩子们只要好好读书,就可以改变屌丝的命运,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不妨举两个近现代的实例——
马克思这名原本习惯打架斗殴的“问题青年,”读书后却成了指引方向的大思想家;马云这名长相不够及格的“搬运小工,”却也成了人见人爱的吸金大佬。
所以,怪不得,彼时的下司读书人,扑在书本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呵呵,又扯回。
同样地,在西岸狗这个家族中,不少的小鲜肉们早已华丽转身,进入了“宠物狗”的行列,而不像东岸上的小狗们,常常被无情地推向残酷的狩猎生活中充当“童子军。”
一句话,所有的进步,都在为西岸上的下司、马场这两个小集镇聚智发力。
它们,一个作为中说到“教育”二字,老狗又有必要插上一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