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临大事从容不迫第1/3段
<p>有句话是“闻名不如见面,见面不如闻名”。</p><p>大凡英雄人物,在传闻中听说是如何如何,令人热血沸腾,心向神往,可如果现实中一见面,相熟之后,再大的英雄人物也是人,也有种种的缺点,可能就会让人觉得反不如闻名。</p><p>荀攸对荀贞知根知底,一听他要诛灭赵氏,尚且震惊,佩服得五体投地,那些没见过荀贞的人如果闻听得荀贞诛灭了赵氏,对荀贞的佩服乃至崇敬就可想而知了。</p><p>荀贞从出仕亭长起,费了多大的劲,克己修身,推贤进士,遇事三思,谦虚退让,临战争先,蹈危触难,一步步如履薄冰地走到现在,眼下也只不过是州郡知名罢了。</p><p>无论名望,还是官职地位,他现下都只是“二流”而已。</p><p>先说名望,天下俊杰众多,王允、荀爽、孔融这等人他只能瞻望,袁绍这等人他远远不如,袁党的曹操、何顒、张邈等人他也比不上。</p><p>何顒成名及早,荀贞还是个童子时,何顒就是天下闻名的党人了,荀彧小时候因得何顒一赞而立刻名声鹊起,与何顒没法比。张邈是党人的“八厨”之一,荀贞也没法儿和他比。十几年前,曹操年仅二十岁即被举孝廉,拜为郎,旋即出任洛阳北部尉,在任上造五色棒,杖死小黄门蹇硕的叔父,事闻,京都为之“敛迹”,无人敢犯他之法,荀贞也没法儿和他比。</p><p>名望上,他最多是个“二流名士”,再严格一点说,可能只算三流靠前。</p><p>再说官职地位,朝中的权贵重臣如大将军、车骑将军、三公、九卿、尚书令等就不必说了,只说地方上的高官大吏,十三个州有十三个刺史,百余郡国有百余郡守国相,荀贞只是其中之一,就算他现下较有名气,在这百余地方大吏中他也排不到前头。</p><p>这些地方大吏里固有无能之人,可也不乏能吏,如中平元年临危受命、出任交趾刺史的东郡聊城人贾琮,即是一个有名的能臣干吏。中平元年解了党禁之后,大批党人出仕,和这些老牌的党人相比,荀贞更是不如,如李膺之子李瓒,现为东平相,和荀贞同为二千石,可荀贞是他的晚辈,即便能力比他强,可名望、资历远不如之。</p><p>在这百余地方大吏中,他的地位也只能排到第二流去,如再加上朝中的那些权贵重臣,也再严格一点,恐怕他现如今也最多算是三流靠前。</p><p>大乱即将到来,只凭他这三流靠前、勉强二流的名望、地位,要想在乱中不落人后,及早地立住势,几乎是没有可能的。可邺县赵氏一旦被他诛灭,这一切都可改观。</p><p>党人和阉宦斗了几十年,吃亏多,占便宜少。</p><p>张俭为何逃亡?只因他在任山阳督邮时上书弹劾当地的宦官家族侯氏,也即侯览之族跋扈不法,触怒了侯览,遂被诏捕,因而亡命。只一道弹劾,侯氏毫发无损,张俭却就不得不亡命江湖,还连累了十几个士族被灭族,这亏吃得太大了。</p><p>即便有杀掉一个两个宦官的,如阳球,光和二年,任司隶校尉时诛杀了中常侍王甫等几个宦官,可很快就因为曹节等宦官的谗言而被天子免去司隶校尉,改任卫尉,司隶校尉号称“卧虎”,掌京畿要地,权力极大,是党人和宦官激烈争夺的一个职位,党人如得此职,宦官就得低眉,宦官如得此职,党人就不得展志,阳球丢了此职是党人在政治上的一次重大失败,没过多久,当年冬天,阳球又因为曹节等的谗言而被下狱诛死,同时死的还有司徒刘郃等人。</p><p>阳球死时是卫尉,九卿之一,刘郃是司徒,三公之一,这都是朝中贵显之重职,两人却因诛宦而死,党人的力量受到重大的打击,这亏吃得也不小。</p><p>赵忠现是宦官中的“领袖”,荀贞如将他的宗族诛灭,就算不能尽诛,但只要能把在邺县的那些赵氏宗族子弟中做过不法事的尽数绳之於法,对党人、名士而言,就是一场“石破天惊”的胜利,他的大名也必将随之传遍天下州郡,他的名望也必能从勉强二流陡升到一流中去了。</p><p>只要有了一流的名望,一流的地位也就离得不远了。</p><p>有了一流的名望,有了一流的地位,人、地、兵、粮等等也就得之不难了,在即将到来的大乱中,他也就能最大限度地得到袁绍、曹操等人的平等对待,及早地立住势,自成一家年,任司隶校尉时诛杀了中常侍王甫等几个宦官,可很快就因为曹节等宦官的谗言而被天子免去司隶校尉,改任卫尉,司隶校尉号称“卧虎”,掌京畿要地,权力极大,是党人和宦官激烈争夺的一个职位,党人如得此职,宦官就得低眉,宦官如得此职,党人就不得展志,阳球丢了此职是党人在政治上的一次重大失败,没过多久,当年冬天,阳球又因为曹节等的谗言而被下狱诛死,同时死的还有司徒刘郃等人。</p><p>阳球死时是卫尉,九卿之一,刘郃是司徒,三公之一,这都是朝中贵显之重职,两人却因诛宦而死,党人的力量受到重大的打击,这亏吃得也不小。</p><p>赵忠现是宦官中的“领袖”,荀贞如将他的宗族诛灭,就算不能尽诛,但只要能把在邺县的那些赵氏宗族子弟中做过不法事的尽数绳之於法,对党人、名士而言,就是一场“石破天惊”的胜利,他的大名也必将随之传遍天下州郡,他的名望也必能从勉强二流陡升到一流中去了。</p><p>只要有了一流的名望,一流的地位也就离得不远了。</p><p>有了一流的名望,有了一流的地位,人、地、兵、粮等等也就得之不难了,在即将到来的大乱中,他也就能最大限度地得到袁绍、曹操等人的平等对待,及早地立住势,自成一家了。</p><p>诛灭赵氏有没有风险?有。</p><p>可与收获相比,这点风险微不足道。</p><p>总而言之,诛赵是势在必行,是一定要办的。</p><p>但,在办之前,保密乃是第一要务。</p><p>虽知荀攸不是不知轻重之人,可荀贞还是交代了他几句。</p><p>荀攸想起了一事,问道:“诛赵事关重大,要不要给京师的袁、何诸君去一封信,通通气?”</p><p>这封信肯定是要写的,不过作用会有多大却就不好说了。</p><p>荀贞知道荀攸这一问的意思是想让袁绍出把力,从而把因荀贞诛赵而带给荀氏宗族的危害降到最低,可汝南袁氏一族之所以能连着几代当上三公,在党人和阉宦的斗争中不但没有受到丝毫的损失,反而越来越富贵,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袁绍的祖父辈们“识时务”,不仅不和宦官、权贵作对,而且与他们交往,甚至交往密切。</p><p>如袁绍的父亲袁成。</p><p>袁绍本袁逢之庶子,袁成是袁逢的二兄,早卒,无子,为续其香火,袁逢因把袁绍过继到了袁成的名下。袁成这个人当年在京师的风头极盛,“贵戚权豪自大将军梁冀以下皆与结好,言无不从,故京师为作谚曰:事不谐,问文开”,文开,是袁成的字。梁冀连天子都敢毒杀,是一个无法无天的跋扈权臣,可就这么一个跋扈的权臣,袁成却与他结好,由此即可见汝南袁氏的家风。</p><p>袁绍可以说是汝南袁氏的一个异类,在听说赵忠对宦官们说“袁本初坐作声价,不应呼召而养死士,不知此儿欲何所为乎”之后,袁绍的从父,时任太尉的袁隗就马上把袁绍叫来,当面警告他不要与宦官作对,又可由此看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