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一路行来如破竹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救国军对地方秋毫无犯,所过之处对付金军如秋风扫落叶,受兵患的地区百姓奔走相告。这种在绝境中看到希望的感觉最是痛快。所有经过地区城池更换救国军军旗,张贴安民告示。

  古代行军,最难解决的其实是饮水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的部队沿水行军的原因,不管是牛马还是人,都要保证充足的用水,很多战役的成败,往往也是跟饮水保障有关。救国军之前的预案是提前确定每天的宿营地,先头部队提前打井,这样保证大部队到达宿营地之前就足够的饮用水可以使用。这样也避免了与百姓争用水井的问题。

  冬季一般不行军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宿营问题比较难解决,除了骚扰百姓之外就只能在野外宿营,这就需要搭建行军帐,还需要有一定的保暖和隔潮物资。这个时代,最好的当然是老羊皮和棉被,李岩提前都已经给每个士兵备齐。本来按照李岩的能力,可以在宿营时提供更好的条件,如果事事都由他解决,也就起不到练兵的目的了。

  为了防止营啸和不必要的伤害,晚上宿营前除了哨兵和必要的守卫人员外,其他士兵的枪支都以班为单位封箱集中统一管理。一路行军一路集思广益,一路改进,把大家都认为不错的宿营、行军的规矩汇总成文件,成为救国军特有的规矩,以后行军按此办理即可。

  学习后世的经验,每天的班务会除了解决军事问题、学习问题,还要解决思想问题。李岩现在最担心的就是仗打得太顺,养出一帮骄兵。最难管理的是人心,会不会成为骄兵,这个谁也不好判断,只能加强军纪和平时的思想教育。总不能故意限制他们现代武器的使用,用生命的代价换回他们的谨慎和谦虚。

  十多万人的队伍,在后世已经差不多是一个军区的规模。此间事了,李岩决定还是要走精兵的路子。维持庞大的军队,既是国家的负担,又是人力的极大浪费。大量的士兵需要经过一定的培训之后安排到其他的工作岗位中去。这样也就理解了铁道兵、建设兵团存在的意义。

  北宋末期,据说金军加上地方厢军、乡兵,总数可能要等到三四百万人,光中央直属的禁军就有八九十万。这种大量的士兵必须要找到恰当的路径消化,同时在部队中还要让他们能够有所成长,起码能够有一技之长,有谋生的手段。一方面是吸引人从军,一方面是消解退伍人员。这样就不会引起社会矛盾。

  中华民族向来是善于隐忍的民族,没有真正的杀父夺妻之恨,一般不会有特别激化的矛盾。这个民族也是最愿意服从的民族,服从于强者、服从于被社会所普遍认可的规则。有这样的底子来,这个社会就不会出现太大的动荡。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