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洛阳之尴尬备胎第2/2段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要考虑一个因素就是人。都城的更替会牵涉到很多家属的切身利益。都城变化,自然原来都城的房价、地价,以及各种产业都要不值钱了。社会越进步,皇权越弱,集体权越强,而从人性自私的角度,谁都要优先保护自己的利益。
于是乎,这个在武则天时代的神都,在宋朝又尴尬的做了备胎都城,成为西京。
西京洛阳宫城和皇城的形制布局基本承袭隋唐洛阳城的宫城和皇城,包括了隋唐的大内和东西隔城,同时向南北扩展。总体上,宫城的轴线布局特征明显。隋唐宫城以应天门—玄武门为南北中轴线,北对邙岭、南直伊阙,中轴线上依次布局应天门、乾元门、明堂、贞观殿、徽猷殿、玄武门、龙光门。北宋西京承袭此条轴线,此轴线上有五凤楼、太极门、太极殿、天兴殿和拱宸门。出五凤楼向南,经皇城端门直达郭城的定鼎门,一条中心大道与宫城轴线南北相应。
徽宗时期,西京洛阳,特别是宫城和皇城进行过大规模的重构、整修。通过扩大宫城,以及城门、城墙、复合型建筑组成的配置,井然有序、具有新意义的空间得以形成,这种空间配置本身有象征国家权威与权力的功能。
徽宗的这次大修,完成了洛阳作为都城在历史上昙花一现的最后壮丽。宋末金兵南侵,建炎二年(1128年),金军离开洛阳时,下令焚城,一时间洛阳城灰飞烟灭,再也不复历史的荣光。
这时候的洛阳,因为及时投降,城市基本上没有太大的破坏,不过百姓逃离众多,可谓十室九空。不过这时候的建筑,大多使用木料、草席等,容易失火,这才是两年后洛阳能够被金军焚城的原因。
既然历史选择了李岩,让李岩有机会解救这个摇摇欲坠的帝国。那么有机会的情况下,也尽量保留一些文化古城。不让后世的遗憾重演。
金军在洛阳留了不到五千兵马,这些人马在被消灭了两千人之后果断投降。投降的人数一路走来已经接近一万人,这样行军中的一些杂活就有人干了。之前李岩还没有完全想好以后俘虏的处置方法,现在想来,采矿、修路这样重体力劳动目前来看,比较适合安置俘虏去做。表现好的,可以考虑释放,闹事的,干脆就让他毁灭好了,究竟俘虏的管理成本也不低。更别说还是一帮武力值还不错的壮年兵士。
洛阳城头,终于插上了救国军的军旗。这算是自救国军建立以来,占领的第一个超大城市。按照计划,到达洛阳后将进行第二次休整。洛阳到开封,已经只剩下两百公里,机械化部队,也就是最多半天的时间就能到达。而且,在此之后将再也没有什么要塞阻隔。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