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清心阁中常静心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除了由季先生暂领秘书处之外,其他各部门的官员均已就位,随着新的人员进来,要根据考绩的情况裁撤。不过李岩不怕有能力的官员多,马上要收回的北方地区、西部地区需要大量的官员。只要有魄力,有能力,建朝之初,还有可能越级提拔,以后这样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少了。

  这段时间,大家基本上已经接受了政务官和事务官的概念,也逐渐了解了三大院的管理体制,对读书人而言,不再只有科举一条出路。三大院一样有官职和级别,只是路线不同而已。忙完这些,李岩开始考虑太学的教育问题。

  宋朝太学为最高学府,隶属国子监。宋朝初年,仅设国子监,学生名额甚少,且只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范仲淹推行新政,始以东京开封锡庆院兴办大学,招收内舍生两百人,采用胡瑗的湖学法制订“太学令“。宋神宗赵顼时,扩建太学,学生名额增加到两千四百人,设八十斋,并重订太学条制,推行三舍法。宋徽宗赵佶时,兴建辟雍作为外学,太学(包括辟雍)共招生三千八百人,同时废除科举,人材皆由学校选拔,太学达到极盛时期。

  宋代太学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学制。太学生从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和平民的优秀子弟中招收。庆历年间,内舍生由太学供给饮食。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起,外舍生亦由太学供给饮食。学生各习一经,随所属学官讲授。学生分成三等,即上舍、内舍、外舍。考核学生成绩和学生升等的制度,称“三舍法”,规定新生入外舍学习,经公试、私试合格,参考平日行艺,升补内舍。内舍生两年考试一次,考试成绩和当年公、私试分数校定皆达优等,为上等上舍生,即可授官;一优一平为中等上舍生,准予免礼部试;两平或一优一否为下等上舍生,准予免解试。上舍生不再参加公试。私试每月一次,由学官出题自考学生;公试每年一次,由朝廷降敕差官主持。学生分斋学习,每斋三十人,屋五间、炉亭一间,为全斋阅览和会议处,设斋长、斋谕各一人,负责督促和检查学生的行艺。宋代学官与唐略同,然无助教、直讲,又增学正、学录、监书库、监厨官等。职员称学职或职事人,有前廊学录、学谕、直学等,大多由上舍生或内舍生担任,每月有俸钱。工人称斋仆、贴斋等,亦领“月给钱“。

  宋代太学毫无疑问为朝廷培养出大批官员和学者。但是随着后来理学的逐渐形成和政治斗争波澜起伏,太学还成为传播理学和各派政治力量竞争角逐的场所。这是李岩所不能接受的。理学的很多思想其实跟社会的进步想违背的。

  而且从有人的角度来讲,理论派的学者和实践派的官员是两回事,培养模式是不同的,不能混为一谈。正是因为宋朝这种对文人的宽松环境,造成官员和学者往往二者合一,很多官员往往更加重视自己学术方面的成就,而忽略了官职的工作。这样的体系,肯定跟李岩的要求是不匹配的。

  这天,李岩召集政事堂的七位宰执,一共前往太学视察。后学正、学录、监书库、监厨官等。职员称学职或职事人,有前廊学录、学谕、直学等,大多由上舍生或内舍生担任,每月有俸钱。工人称斋仆、贴斋等,亦领“月给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