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帝王避讳只由心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太学之行,虽然很多太学生围观,但是李岩没有公开露面也没有公开讲话。只留下了门口的一个石碑和一座盛满了大量文化书籍的图书馆。相信这些东西给太学的学生和老师都是一种冲击,李岩只需要静等这种冲击的结果就是了。

  太学之行也确定了重启科举的决定,不能单纯的通过太学的这种选拨,要给天下人以机会,当然科举也不能完全走之前的路子。但是具体的章程现在还不能说,不然对其他州县的士子不公平,等方案确定之后,考试科目和参考资料统一下发。

  这次也有一个启发,就是文化、宣传、出版需要由专业的人管理,之前的朝廷建制里其实没有这些概念。广播和报纸不能总是脱离于朝堂,由救国军的人员管理,也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原来主管宣传的季先生还要在之前培养的专业官员基础上,再行扩充一个部门,负责全国的文宣出版管理工作。控制出宣传这个媒介,那些所谓的大儒想要发声,也就很难了。

  对于改革,李岩其实是有系统化的方案,只是以现在的情况,都要缓步推进而已。

  涉及到出版的问题,李岩觉得还是要正式的确定一下。李岩已经摒弃了宋朝官家的称呼,称呼皇帝为陛下或者皇上,当然包括公主等的称呼都一律恢复,宋朝的皇家在士大夫阶层失去了足够的威严。李岩做的就是要恢复这种威严。而这种威严有时候不见得采取常规的方法,比如避讳。

  名字避讳,算的上是中国古代一项独有的文化传统,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凡文字中遇到本朝皇帝或尊者的名字,均要回避而不用,这一传统从周朝一直延续至清末,举国之人都要遵守。自宋代开始,中国的书籍刻印开始兴盛,各类古籍中多见对皇帝名字的避讳。

  古人避讳所用方法主要有三种:第一是改字,把与皇帝名字相同的字,改为其他字。像我们熟知的,东汉为避光武帝刘秀的名讳,将“秀才”改作了“茂才”,而唐初为避讳太宗李世民,六部之一的民部,就成了后世的“户部”。第二是空字,因避讳,空其字而不书,或作空围,或曰“某”,或书写“讳”。第三是缺笔,就是当文字中出现本朝皇帝的名字时,不书满其字笔划,缺笔以示避讳,谓之“为字不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避讳方法。

  这种避讳,对文化的传承带来一定影响。甚至科举考试中要重点看是否避讳得当,如果该避讳的没有避讳,甚至都有被黜落的风险。

  用这种方式来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其实有些自欺欺人,也会影响到百姓的生活。百姓心中有敬畏,比体现在文字和语言上要有价值的多。

  因此,李岩回去之后让政务院拟旨专门规定,在以后的印刷和出版物中、正式的考试、公文中不得为了避讳而改字,民间的很多叫法和地名,只要不是有特别不敬的意义也不就成了后世的“户部”。第二是空字,因避讳,空其字而不书,或作空围,或曰“某”,或书写“讳”。第三是缺笔,就是当文字中出现本朝皇帝的名字时,不书满其字笔划,缺笔以示避讳,谓之“为字不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避讳方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