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大理国传奇段誉第2/2段
大理国的地盘与南诏相当。东至普安路之横山(今贵州普安),西至缅甸之江头城(今缅甸杰沙),南至临安路之鹿沧江(今越南莱州北部的黑河),北至罗罗斯之大渡河。大理前期在此广大区域内设首府(大理地区),二都督(会川、通海),六节度(弄栋、银生、永昌、丽水、拓东、剑川);二都督有时也称节度,因而共为八个,所以有“云南八国”之称。
尽管宋朝与大理国的关系由于宋太祖的“不暇远略“的方针而有所疏离,然而大理国仍然一直向宋朝称臣。段誉特别重视加强与宋朝的联系,入贡大理马、麝香、牛黄、细毡等土特产,还派幻戏乐人(魔术师)到宋朝表演,深得宋徽宗的礼遇,册封他为金紫光禄大夫、云南节度使、大理国王等。
在查阅史料的过程中,李岩发现了一个发源于大理地区的一个傣族政权,竟然一直存在到解放。公元1180年,大理国银生节度境内的傣族首领诏真(帕雅真)率属民在今天泰老边境的帕尧府北上,征服澜沧江、湄公河中游地区彝族各鬼国,在澜沧江江畔修建王城“景陇“、组建联盟国家“勐泐“。“勐泐“直译为汉语是“泐国“,因王城在“景陇“,汉文典籍多将“勐泐“译为“景陇国“或“景陇金殿国“。
也就是说在53年后,如果李岩还不能解决这些边疆地区的管理问题,那里将会兴起一个新的政权,而且这个政权的军事力量,在这个时期的云南地区,属于无敌的状态。
或许,因为李岩这个时代的介入,这个民族英雄式的人物就没有了出头之日,又或者会换一种形式出现。这样看来,很多历史人物,需要一定的社会背景和条件才有舞台。李岩倒是想留意,几十年后,傣族地区会不会出现这样一个英雄人物。
这些人在茅台镇盘桓数日,拿到分区地图册和朝廷赏赐的大量货币、物品之后,各自向皇帝辞行,各自回归各自部落和属地。
接下来朝廷派人接洽教育问题,朝廷对这些地区依旧实行免费教育,只有这一代民族后代成长起来,对于这些地方的发展以及跟中原的关系才有益处。
民族和宗教问题,在任何国家和任何时代都是极其敏感的问题,都要有极大的政治智慧来处理。李岩对这些民族地区了解不多,后世接触过一些少数民族的朋友,大多都是已经跟现代社会融合的很好的,只是保留了一些民族的习俗。
几年之后,李岩倒是希望有机会到这些民族地区走一走,看一看。现在无论是风景还是民族习俗,都是原生态的。
朝廷应该成立专门的机构,研究民族地区的管理。经过交趾这件事情,李岩也发现需要按照救国军的标准来改造部队,不然以后的战争胜败,还是要看运气。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