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法、术、势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徐骧吩咐下去之后,自有人去办。

  他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忙,比如该出什么样的试题来决定国士台的才子们去做哪些位置。

  还有流民的粮食问题,治安问题,老一辈徐人与新来越人之间的隔阂,楚人与越人之间的矛盾,还有徐人、楚人等内部只见的间隙。

  这都需要他来考量,对于司徒等人来说,他们的方法还停留在以前,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办法。

  徐骧倒是有超前的见识,但那都是别人的想法,也不一定适合于这个时代,想法超前是好啊,但是要合适才行。

  比如列宁的办法,在中华之地并不适合,需要进行本土改造。

  徐骧那些超前的见识,在这个时代也需要一定的变化,他要想的是,如何可以让这些办法,更好的融入这个时代。

  这是比较难得,毕竟他来到这个时代也就一年而已,他的思维并没有融入这个时代,最好的办法,也只能是和云庭、华音这些重臣慢慢的商议。

  徐骧对他们的提议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法制的健全,这个时代虽然也有法律,但是更重要的还是礼法,以及人心的道德,说到底是人治。

  这样的治理有很高的上限,也有很低的下限,全都是因人而异。

  而健全的法制或许可以弥补缺漏,但终究是人立的,难免有疏漏,特别是徐骧也是一个半吊子。

  他可以做到的只能是尽量让国家公平一些,贵族借机总会存在的,想要消灭是不可能的。哲学上讲存在就是合理的。

  这里的理是指自然的法则,而不是人的法则。

  所以修法,立法,执法等等这是个大工程,徐骧很需要法家的人来帮忙。

  但是他想了想,现在的法家,青黄不接,人才不多,不过这总比自己这边瞎捉摸比较好。

  法家比较有名的人物,都在三四年前病逝了,他们的弟子肯定还在,但是这些弟子手里应该有这些大能的著作,要是有这些著作也可以自己培养法家人物。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谁都想争个第一,始皇之后,觉得什么都应该统一,这才使得中华不复百家争鸣之盛世。

  但是徐骧不一样,他是从后世来的,再怎么平庸,在眼界上比起古人还是要多一点的。

  他可以让徐国包容万象,海纳百川,保持这百家争鸣的盛况,真理都是争出来的。

  做君主的不能让下面的臣子臣民铁板一块,他们必须得争起来,而且还是那种对立面,不可调和的争执,或是官吏与百姓对立,或是官员内部对立,或是内廷与外朝对立等等。

  这些对立,其中有一边必须是依靠他这个君主才能站稳脚跟的,而不是大臣百姓内部为了利益起的争执。

  这其中的区别很大,如果不是君主自己撑腰的势力,而是臣子臣民内部的内讧,等他们内讧完了,分配好了利益,转过头来就会对付君主了。

  宋明的末代不就是这样的例子吗?文臣与天子共治天下,到最后,皇帝的权力被文臣摄取。

  可还记得曹操百万大军兵压东吴,孙权为何不敢投降?而其他东吴的士族却愿意投降?

  书里已经讲了,你孙权投降了只做君主的不能让下面的臣子臣民铁板一块,他们必须得争起来,而且还是那种对立面,不可调和的争执,或是官吏与百姓对立,或是官员内部对立,或是内廷与外朝对立等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