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乌拉(求月票)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各国的仪仗队一个个从红场前走过。

  在夜晚的路灯下,一个个国家的旗手,肩膀上扛着一面面不同的国旗出现在人们面前。

  每一个国家仪仗队的出现,都会不时的引起一些路人们的欢呼。

  零零散散,很是热闹。

  直到一道洪亮的合唱歌声从远方传来,一刹那间,就让不少本地的俄国人鼓起了掌声,欢呼不已。

  这瞬间吸引了整个红场所有来参观阅兵彩排的路人们的注意。

  那合唱的歌声由远及近,即便隔得很远,也能听到整齐划一的脚步声。

  很快,人们放眼望去,便看到不远处,来自中国的三军仪仗队,多达上百号人,穿着白色、蓝色、绿色的精致军装,戴着白色手套,昂首挺胸,目视前方,高声歌唱。

  走在最前方发三军仪仗队旗手,扛着一面随风扬起的红星红旗,异常的醒目。

  不管是气势、方阵还是精神面貌,都与其他国家的仪仗队有着绝对的不同,第二盘的仪仗队员还分别佩戴者礼宾枪,枪头的刺刀在灯光反射下,绽放出晶莹的光。

  人们只感觉一股扑面而来的震撼。

  不少人迅速拿起手机,开始打开视频录制功能,记录这一刻。

  不仅仅是方阵工整、视觉效果极佳,而且听那歌声,也有着浓浓的苏联风腔调

  这一度让不少俄国人错误的以为是在唱俄语歌曲。

  围观的群众里,一个孩子高兴的哇哇直叫:“妈妈,是娜塔莎,妈妈,娜塔莎!”

  旁边的女子一边拿手机录制,一边笑着说:“是喀秋莎!”

  话刚说完,女子眼眶就红了,“哇,我有点想哭了!”

  旁边的人也是感同身受,下意识的抹了抹眼眶。

  正如当时郑谦写这首歌时调查的那样,“喀秋莎”这个名字,在前苏联乃至现在的俄国,都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

  特别是在莫斯科保卫战的时候,也曾流传过一个叫“喀秋莎”的女孩的故事。

  “喀秋莎”在家乡写的信送到了战场的前线,但他的男友,一位无名的苏联红军,却没来得及读这封信,已经在惨烈的战争中牺牲……

  后来这个故事在军中越传越广,直接带动了全军的士气。

  于是苏联红军奋勇杀敌,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而喀秋莎也在往后的岁月里,成为了苏联红军保家卫国的精神支柱,许多诗歌中也都有“喀秋莎”的存在。

  这个名字,就如同国内的“小薇”这个化名词一般,被人们记在心中。

  为了心爱的小薇,为了我们的亲人,为了阻挡敌人的侵略,我们自然可以将生死抛之脑后,保家卫国,死而后已。

  所以,当来自中国的三军仪仗队高唱着“喀秋莎”这首歌的时候。

  尽管歌词是中文,但喀秋莎这个名字,却依然给了在场不少俄国人极大的触动。

  “乌拉!”

  “乌拉!”

  “乌拉!”

  一个个俄国人激动的眼眶通红,举起双臂,大声的喊着乌拉,附和着中国三军仪仗队的歌声。

  这一幕,深深烙印在很多人的脑海。

  即便是其他国家前来参观阅兵彩排的异国人,此时此刻,也都被这漫天的“乌拉”声震撼住了。

  人群中,一个巴基斯坦人沉默的看着这一切。

  旁边的印度同学肆无忌惮的说:“中国最在乎的是谁,你们不是一直知道吗?这么多年还要等?真是自欺欺人,不如回到……”

  “啪!”

  印度同学吓了一跳,飞速的抬手挡下了那一巴掌,怒声道:“你干什么?”

  “我警告你,话不能乱说!要知道,那是过去,也只是过去。”

  巴基斯坦人看着眼前这些唱着“喀秋莎”的中国仪仗队,深吸一口气道:“以后陪他们一起的,只会是我们巴基斯坦!”

  印度同学还想再说什么,看着来自巴基斯坦同学胳膊上鼓起的肌肉,讷讷的闭上了嘴巴。

  ……

  “这些中国人太厉害了,这正步踢的,是我见过最有气势的!”

  “他们身材真好啊,好想找个中国人嫁了!”

  “大海啊,都是水,解放军啊,都是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