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橘生淮南为枳,且需要改良其种第3/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六万颗手榴弹变成九万颗,三万颗手榴弹怎么着也能顶一个团。如果推广开来,效果何止是一个团。

  袁晨铭对此也有一些估算,可他并不会因此骄傲。

  自己有几斤几两他是有认知的,且不说这种技术过几年八路军自己也能弄出来。

  就算这种技术是独一无二的,如果得不到推广,那跟废物又有何意?

  技术和实现是两码事。

  旅长一直注意他的神色,见他没有被夸的飘飘然,心中高看他一眼。

  而对于手榴弹的改进想法,旅长蛮好奇的问,“你怎么就想到了这些呢?是什么给了你灵感。”

  “旅长,我们的木柄手榴弹,是仿制的德国M24手榴弹,这您是知道的吧?”

  “这我知道,德国的东西是不赖,手榴弹步枪,轻重机枪,咱们国家的兵工厂都没少仿制。”旅长说着,也想起了曾经兵工厂有个工程师,跟他说过的德国M24手榴弹的介绍。

  M24采用木柄设计,由于杠杆原理,受过基本训练的士兵可以将其投掷的又远又准。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app爱阅最新章节。

  德军老兵一般可以采用站立的姿势,往往可以把手榴弹投掷到50米甚至更远,这个距离是世界上其他手榴弹无法达到的。

  而且由于长柄的关系,M24可以投掷的极为准确。实战中,德军士兵往往把手榴弹准确的掷入敌军控制的工事内,房屋窗户,狭窄的散兵坑内。

  而且还有个更重要的问题,这种手榴弹仿制起来较为简单,成本更低一些。

  旅长停住脚步,扭头看向他问道:“这与你改进设计灵感有什么关系?”

  “关系大了。”袁晨铭顿了顿,解释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德国人生产制造的武器,适合他们德国人,不一定适合咱们本国。”

  “德国人由于常年肉蛋白较多,普遍身强体壮,肌肉发达,较我们略胜一筹。比如说他们设计的毛瑟步枪,精准度和威力都不错,可后坐力也不小。”

  “对于德国人来说,这是较轻易就能克服的。可对于咱们这里身材瘦弱的战士们,克服起来就很困难了。”

  “手榴弹也是同样的道理,他们为了增强威力,设计的较为笨重。可实际上放在我们这里的战场上,就不得不做出一些因地制宜的改变。”

  说到这儿,袁晨铭不由得想起了他曾听过的一件有趣的事儿。

  说苏联做什么东西都做得傻大黑粗,他喵的一个反步兵地雷放两斤炸药。不客气的说,那么多炸药,做十颗地雷都够了。

  放两斤炸药,那跟敌人是有多大仇啊!

  那敌人要是踩上去,肯定没有完整的尸体,估计想要埋葬他,他的战友得拿块儿布,在地上一点一点捡了。

  而八路军后来打地雷战,做的一些反步兵地雷就有意思了。

  炸药当量很小,踩上去炸飞半个脚掌,绝不致命。

  可这样的效果却比炸死一个敌人强多了,因为炸伤一个敌人,敌人又得留下一个人救护。如果想把其带到后方医院救治,就得两个人抬担架。

  一颗地雷换掉敌人三个有生力量,绝对是最合算的买卖。

  “这些,等走之前写个建议书,留给八路军自己琢磨改进。”袁晨铭这样的想到。

  旅长还没跟政委打过照面,还不知道袁晨铭打定心思要走,更不知道他此刻心里想着什么。

  反倒是听了他的这一番话,旅长颇受启发,觉得还真是这么个道理。

  不能迷信,觉得军事强国造出来的武器,就是好。要因地适宜,选择适合自己的。

  毛瑟步枪好不好,好。但是战士们普遍不愿意用,后坐力太强,打准太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