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新甲应策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而崇祯也被朝臣们唬住了,这么明显的事情,竟然也下不了决断。



朱慈烺心里有火气,但他是太子,不是皇帝,朝政大策终究还是要听父皇的。



“蒙古人不足虑,他们已经安逸一百年了,没有建虏坚持,他们绝对不敢单独寇边,宣大府的精兵对付不了建虏,但对付他们还是不成问题的。”陈新甲说。



朱慈烺点点头:“但精兵需要良将,我忧心的是,曹文诏曹变蛟之后,我大明已经没有良将了……”



“殿下过虑了,我大明富有天下,英才辈出,只要悉心选拔,岂能没有良将?”陈新甲安慰。



朱慈烺沉思了一下,说:“刘肇基倒是一员良将,可惜负罪在家。”虽然对陈新甲的个人才能没有太大期望,但兵部尚书这样位置却可以做很多事情,且陈新甲是父皇的心腹,说起来还是要拉拢一下的。



刘肇基,明末抗清名将。崇祯十三年,任辽东副总兵,与曹变蛟等人合兵击清军于塔山、松山,并率士卒千余人救吴三桂于杏山,但被人诬以临阵退却,被督师洪承畴罢官免职,历史上,一直到崇祯十七年,刘肇基自请从征效力,才被朝廷重新起用,得加授左都督、太子太保衔。



1645年3月,清军包围扬州,史可法命附近驻军增援,只有刘肇基一支孤军赶到,入城守北门,城破之后,刘肇基率部400人与清兵死战,格杀数百人,终寡不敌众,最后全军覆没,副将乙邦才、马应魁、庄子固等皆同死。



刘肇基不但良将,也是忠臣。



这样的人,不应放在家里。



“臣明白了。”陈新甲心思通透,立刻明白朱慈烺的意思了。



身为兵部尚书,他有举荐总兵的权力,只要不是有太大争议的人选,皇帝和内阁一般都会准许。



“本宫听说,蓟州总兵白腾蛟统军不严。”



朱慈烺淡淡补充。



陈新甲有点为难,但终究是点头:“臣明白。”



太子上一句是暗示起用刘肇基,这一句却是明示刘肇基使用的位置。



如果是空缺的职位,立刻就可以上任,但如果有在任,就只能撸掉或者调职了,太子说“统军不严”,暗示他撸掉白腾蛟,不得给白腾蛟调职,这样一来就比较麻烦,需要陈新甲动一番脑筋和手腕。



陈新甲不明白太子为什么对刘肇基如此看重?但太子既然提出了,他就不能拒绝,只能想方设法的完成。太子是国本,未来的皇帝,如非是有圣命,否则没有人敢得罪太子。对于太子的命令,能遵从是一定要遵从的。



朱慈烺为什么要把刘肇基安置在蓟州?很简单,今冬十一月,建虏将兵分两路,一路从界岭口毁长城边墙而入,另一路从黄崖口入寇,两路兵锋直指蓟州,历史上,蓟州很快就陷落,因为蓟州陷落的太快,援兵来不及组织,所以明朝的防御陷入被动,其后建虏经北京,分道南下,连克霸州、河间、永清、衡水,转攻山东,将河北山东掳掠一空。



今世要想避免这场悲剧,蓟州是重中之重。



现任蓟州总兵白腾蛟是无名之辈,没听说他有什么事迹,所以必须撸掉。



朱慈烺不奢望刘肇基能打退建虏,只希望他能多拖延几日就好。



“山西总兵李辅明还没有回山西吗?”沉思了一会,朱慈烺又问。



李辅明,参加松锦之战的九边总兵之一,松锦决战前夜,他随着王朴吴三桂一起败逃至塔山,历史上,他和其他败逃的总兵都受到了皇帝的斥责,崇祯十六年冬天建虏进犯宁远,李辅明被任命为援剿总兵,星夜驰援,最后力战死于阵中。崇祯赠特进荣禄大夫、左都督。



李辅明虽然在松锦败逃了,但他知耻而后勇,宁远血战挽回了自己的声誉。



朱慈烺想:李辅明不是名将,没有赫赫战绩,但是忠臣,放在宁远久后必死,既然是山西总兵,就让他回山西最好,李辅明回了山西,就可以把周遇吉调回京师,等到今年冬季,建虏绕道蒙古寇边的时候,我手里就能多一张牌。



“李辅明还在宁远修整,收编败兵。”陈新甲回答,心想这我可办不了,松山败了,塔山杏山撤了,宁远已经是山海关外唯一的大明城池,宁远城城池坚固,非塔山杏山那样的小城所能比,皇帝不会轻易放弃,李辅明也不能离开宁远。



朱慈烺知道这一点,所以只能轻轻叹口气。



大明忠臣烈士众多,虽然他竭力全力,但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救的。



就如汪乔年。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