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中庭地白树银桠第3/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李纲睁开眼睛,很是担忧的看着自己的徒弟。



散养的时间长了,他这才发现竟然没有教导弟子作诗。



李承乾也愁眉苦脸的站了起来,作诗没难度,反正唐诗宋词几百几百首,一般都是贞观时期以后的,他可以放心大胆的进行剽窃。可是,中秋的诗,不外乎思乡,自己倒是挺怀念自己的小电驴、银行卡的。可是住在长安的太子,有个锤子的思乡情感啊!



不能乱作诗,如果心境跟本人不符,可就闹大笑话了。



情急之下就口无遮拦,他的一句“我有个锤子的思乡情感”一出,李世民乐不可支,大臣们也瞠目结舌。



见太子站起来后先是一言不发,随即口出惊人之言,房玄龄虽然也喝醉了,但还能勉强站起来,劝道:“殿下莫急,您如今年幼,做什么诗都可以,就算不合辙押韵也好。”



好在自己脑子里的豆腐脑还有一点能力,也有了醉意的李承乾没多久就找到了合适的诗句。



就在皇帝大笑中准备结束儿子尴尬的时候,李承乾却开口了:



“中庭地白树银桠,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念完,李承乾就一屁股坐了回去,太难了,搜肠刮肚之下才找到了一首在记忆角落里的诗,还脑筋急转弯般的把“中庭地白树栖鸦”这一句给改了。



皇宫里就没有乌鸦,因为乌鸦不详的原因,虽然长安周边不缺这玩意儿,可经过侍卫的猎杀,根本没有敢往皇宫这边飞的。



把乌鸦换成银色的枝桠就成了,月色如霜嘛,这么改谁也说不出不是来。



朝中酒量好的不是一个两个,听清楚太子的诗词后,一个个的摇头晃脑,本想硬着头皮夸赞几句,可是脑海中整首诗成型后,反而觉得出人意料的好。



“中庭地白树银桠”,“地白”和“银桠”,都说明了今晚月色的皎洁,“冷露无声湿桂花”。不仅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还加入了桂花,让念到这一句的人不由自主的回想起桂花的香气。



至于“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一句,正应和了太子的那一句“我有个锤子的思乡情感”,没错,太子确实没有,可这佳节之际,太子没有不代表别人没有啊。虽然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可思乡之情也切切实实的在诗句中表达出来了。



国子博士,也就是国子监的扛把子孔颖达站了出来,大声叫好后说:“太子这一首诗,有见有感有嗅,读起来令人身临其境,更难的的是没有借鉴,完全是凭借自己想法所写。就老臣看来,无论是从遣词酌句还是从纪实的角度来看,太子此诗都是绝顶的好诗。今日中秋得此妙诗,老臣真是如饮琼浆啊!”



有孔颖达打头,官员们自然一片恭维太子的声音。就算一些不懂诗句的武将,都不再吝啬自己的喝彩声。



孔颖达堪称又臭又硬,连这家伙都站出来赞叹太子的诗了,那就是真的很好。



御座上的李世民也很惊讶,挥挥手示意张赟把酒送到太子面前,好诗出世,天子赐酒是惯例。



只是他自认文采风流,搜肠刮肚之下也没能凑出好诗装....咳咳,来庆祝佳节,没成想太子竟然吟咏出绝佳的诗篇了。



接过张赟送来的酒,李承乾更愁眉苦脸了。他就不喜欢喝白酒,只有葡萄酒能享受一下,这么一大杯下去,他明天早晨就别想着能起来练武了。



可是不喝也不成,天子赐酒,不喝就是不敬,就是打脸,上次惹了他都差点被打板子,这次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还是在中秋大宴上,下场堪虞啊!



咬着牙把酒灌进嘴里,强忍着从嘴到胃里的一路火烧,总算是没有出丑。



现在他已经后悔早早的把高度酒弄出来了。



也不知道宴会之后是什么情况,醉倒的李承乾,是被抬着回东宫的。



蝗灾已经过去,梁师都也在大唐铁骑下化为飞灰。



草原的颉利和突利还在打架,高丽虽有异动,可是被张俭一顿猛揍后,老老实实的缩了回去。



吐蕃人听说也在内战,暂时没有对大唐动手的欲望。



贞观二年秋,天下一片祥和。



老先生想要文院开学的想法到底放弃了,虽然急切的希望看到教化天下迈出第一步的情景,可是学院的取暖问题,还是大问题。



入秋天气渐凉,关中各地汇聚到长安的游民,在工地上最后一次结算工钱后,恋恋不舍的离开了长安,在各自州府官员的带领下,开始回家。



各安本寨,这就是户部下的命令。



灾年留在本地没吃的,百姓离开家园四处求生这没什么,但灾难过去后还留在长安,就不行了。



茫茫的大地上,人类的足迹还没有征服自然。只有把百姓分散开,才能更好的垦荒。只有把百姓分散开,才能让均田制更好的实施。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