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冷萃鲜茶第1/3段
幽州,周阳县
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
在县衙府库里担任库管的官吏,直接就被免了职,不过其免职的缘由并不是欺骗百姓签订纳粮契,而是找了一个看管库房懈怠的理由免了职去。
这样也好,若真是按照诈欺百姓签订纳粮契来定罪的话,可不单单是免职,没有个三五年的牢饭是走不出去大牢的。
朝廷之所以这样判决,自然不是为了维护一个芝麻大点儿的库管,而是不能承认大虞的官差能够欺诈百姓,强行使他们签订农田粮食契约文书。
县城里一处略有规模的私塾,就想要聘请石从谦的老师,张正谨先生,担任教习。
张先生自然是婉言拒绝了,经此一事,张先生隐隐有些不愿意再做些抛头露面的事,出去折腾,争那些名啊利啊的,没什么意思。
判决下来的时候,县衙这边说是为了补偿这二人受的不到半月牢狱之灾,想要给师生二人在县城中寻一处清静的院落,租金和衣食费用,由县衙承担,直到今年秋闺大考。
石从谦和张先生也都婉言谢绝了,若真是论的清静,哪里比得原本的小山村更加清静了?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经此事一闹,周边好几个县城的粮价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本来是五文钱一斤稻米,现如今涨到了十六七文一斤。
官府的限制米价对其无用,粮库里的稻米并不单独售卖,总是要和箩筐啊,泥盆阿,佤罐之类的物件儿一起售卖,折算下来,大约就是十六七文钱一斤稻米,有理有据。
粮食饥荒最多也就持续个三个月时间,本地粮铺搞得这点小动作,官府想管,却也不好管,大虞律法,对此事并没有确切的规定。
就算是县官真的较劲,递了折子去郡府,转到州府,这种有悖于大虞律法的文书,就算是一州布政使有权过问,也不会轻易修改,若是再向上请示,这一来一回,就是一个多月的时间了!
不单单是郡府里的大人认了石从谦贤人的名号,幽州布政使,还有刺史,都认了石从谦“少贤”的名号,此事甚至还上达天听,递了折子去往神都洛阳。
这个“少贤”名号并不如此简单,其分量与每年一郡的二百贤人地位天差地别。在此之前,每年郡城都会举贤一二人,所推举之士,无一不是先从当地世家大族中选取。
自元昭初年,举贤令实行之后,原本各州郡每年可推举一二个贤人,这项政策便不再施行,起先还有不知好歹的,想继续往公门,塞自己的学生门徒进去。可惜谏言举贤,各地国姓藩王均有一书否决权。
将近三十年来,整个幽州,是单独由通判或者是布政使举贤而走入仕途的,仅有寥寥几个人而已,石从谦“少贤”的文书,是燕王点头首肯了的。
不单单是周阳县中,就连周边的好多郡县,大大小小达官贵族,陆续的,都有好些人要前来拜访石从谦,前来结交一番。
石从谦自然是推脱了一干二净,这个紧要关节,自己还未成名,就出了什么差错,那才真是前功尽弃。
都不需要自己做什么出格的举动,仅仅是几个人轻松的喝顿小酒,都可能会给自己扣上一顶官调僚腔。
今天的村庄,来了几位客人。
先来的这位客人,张先生还曾有过一面之缘,正是在县衙里任职的县薄,那天自己和申北然一起领月钱的时候。站在台阶之上的县薄老爷。
同行的另外两人,张先生也曾见过,正巧就是那日在县衙偏厅三十年来,整个幽州,是单独由通判或者是布政使举贤而走入仕途的,仅有寥寥几个人而已,石从谦“少贤”的文书,是燕王点头首肯了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